日前,中国民用航空局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打造定位清晰、各具特色、竞争力强的航空枢纽功能体系提供指导。
提升枢纽发展水平
8月23日,民航局发展计划司司长张清在民航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际航空枢纽是航空运输服务体系的核心节点,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是民航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便捷高效出行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运输经济在国土空间上的承载节点,国际航空枢纽也是资源要素集聚的重要平台,不仅具有经济地理属性,更有战略价值属性。
根据民航局提供的数据,我国旅客吞吐量千万级机场从2012年的21个增长到目前的41个,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分列全球第2位、第9位和第11位,北京、上海跻身全球10个年旅客吞吐量过亿的城市。
以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机场)为例,8月16日,上海机场发布2024年半年报,上海机场实现营收60.64亿元,同比增长24.55%;归母净利润8.15亿元,同比增长515%。
在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发展方面,半年报分析,上海机场持续推进国际航班恢复,积极与国内外机场、航司开展联合营销,进一步拓展航空市场,不断新增、加密航线,持续提升航线网络的通达性。报告期内,上海两场定期航班通航全球48个国家,通航境内外281个航点。
民航局在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专项调研中发现,我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依然存在战略谋划不深、枢纽竞争力不强、协同运行效率不高、国际运输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指导意见》正是为了解决相关问题,推进国际航空枢纽更高水平建设应运而生。
细化枢纽功能定位
《指导意见》对国际航空枢纽建设进行了整体谋划,对国际航空枢纽的功能定位进行细化和深化,提出将从功能定位、规划建设、协同运行、运输服务等方面,加快推进“3+7+N”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体系建设。
“3”是指北京、上海、广州3个国际航空枢纽,将增强其洲际连接能力和全球辐射能力,在辐射周边航空运输圈基础上,支撑“空中丝绸之路”建设,稳固发展欧洲、北美通道,积极拓展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及拉美、南太、印度洋及非洲通道,进一步加快提升国内国际互转、国际转国际中转能力,建成通达全国、辐射“一圈”、连通洲际、连接国内航空运输网络与国际航空运输通道的核心链接节点,强化国际航空枢纽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功能。
“7”是指成都、深圳、重庆、昆明、西安、乌鲁木齐、哈尔滨7个国际航空枢纽,结合城市功能定位,提升枢纽能级,建成辐射区域、连接国内航空运输网络与相关国际航空运输通道的链接节点,构建具有区位优势的国际航线网络,提升国际航空枢纽面向特定区域的区位门户复合型功能。
譬如,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核心位置,是联动大湾区、辐射国内外的枢纽节点,其周边片区30平方公里已纳入前海合作区,周边30至40公里范围内布局了广州南沙新区、东莞滨海湾新区、中山翠亨新区和火炬高新区等大湾区城市群的核心发展极。随着深中通道、深江铁路陆续建设开通,深圳机场将成为高效联运、以点带面的湾区服务新核。
根据深圳机场8月15日发布的2024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深圳机场实现营业收入22.51亿元,同比增长15.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74亿元,同比扭亏。
深圳机场在其半年报中对主营业务分析,这得益于其不断强化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加速开拓珠西市场,延伸机场服务功能,高品质建设深中、深江航空港,深中航空港已与深中通道同步启用,深江航空港已完成大面装修。据了解,深圳机场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运营城市候机楼,覆盖深圳、香港、东莞、惠州、中山、江门、珠海7座城市。
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是世界上空域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之一,空域资源紧张也成为制约深圳机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客货运吞吐量持续增长,将使深圳机场的航站区、停机坪等机场设施资源容量达到饱和,无法满足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
“N”是指若干区域航空枢纽,将加强区域航空枢纽面向特定区域国际功能,稳步推进专业和综合性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基于国家赋予的特定功能定位,提升大连、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厦门、济南、青岛、武汉、长沙、南宁、海口等若干区域航空枢纽功能,鼓励构建“干支通、全网联”航空运输网络体系,提升对非枢纽机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拓展面向特定区域的国际航空运输网络。
打造世界级超级航空承运人
定位清晰、错位发展的差异化策略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区位优势,实现资源合理配置,避免国际航空枢纽发展同质竞争、资源内耗。
北京、上海、广州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门户,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需强化相关城市与国家战略定位相匹配的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功能,重点是强洲际、强中转、强国际竞争力,远程国际航线原则上合理有序向三地集中;成都、深圳、重庆、昆明、西安、乌鲁木齐、哈尔滨等具有较强的地理区位比较优势和区位战略价值,重点在于提升其区位门户复合型功能,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实现差异化、协同化发展,将区位比较优势转化成枢纽竞争优势。
作为枢纽运营人的航空公司是枢纽建设的主体,在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中发挥核心主导作用,也是航空客货市场开发及枢纽网络化运行的关键服务提供者。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意见》提出了“打造2至3家世界级超级航空承运人”以及“围绕枢纽运营人配置资源建设枢纽”等建设导向。
一般来说,航空枢纽与枢纽运营人形成深度合作、相互促进的战略伙伴关系——机场在基础设施、时刻容量、业务流程、服务水平等方面予以枢纽运营人全方位支持,枢纽运营人也在枢纽机场加大运力投放、优化网络布局、构建紧凑的中转航班班次和航班波。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国际航空枢纽机场重点遴选1至2家有基础、有能力、有意愿的航空公司作为枢纽运营人,在引导航权、时刻等关键资源进一步向枢纽运营人倾斜的同时,构建激励考核机制,既赋予枢纽运营人地位和政策资源优先权,又赋予其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引导枢纽运营人依据航空枢纽区位优势、功能定位和发展侧重,优化航线网络规划,加强运力投入,加快产品创新速度,加密航线网络覆盖,加强枢纽发展动能,形成枢纽机场与枢纽运营人的有机绑定长效机制,打造航空枢纽与枢纽运营人命运共同体。
民航局发展计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强化枢纽导向型资源配置政策,协调海关、边检等部门积极营造便利化的通关环境,力争到2050年,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级超级航空承运人,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航空枢纽,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民航力量。
最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