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荟萃 > 正文

打造系统创新链 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2-02-14 15:25:34 科技日报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系统工程中,科学技术必须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创新链要与产业链、信息链、金融链、政策链等各条链融合衔接,互相交织、相互支撑,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协同共生的立体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主要科学中心,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

为此,我们不仅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而且必须通过重大的理论创新、文化创新,打造系统创新链,形成新的发展范式;通过制度创新,建设创新联合体,提高配置科技和创新资源的效率,更好发挥人才积极性创造性。这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主要科学中心,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根本动力。

系统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系统工程中,科学技术必须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创新链要与产业链、信息链、金融链、政策链等各条链融合衔接,互相交织、相互支撑,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协同共生的立体创新体系,以达到“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的目的。

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既是当前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技术链现代化水平的内在要求,又是增强国家经济体系、创新体系功能的前进方向。

这个创新链是以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作为创新体系和产业经济体系的核心,以大中小型企业融通发展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建创新联合体为主要途径,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主要目标任务,以建立国家、行业、地方三个层次不同类型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作为切入点,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理论创新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

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有适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理论。传统整体论缺乏科学理性,“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还原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整体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钱学森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走出来,以系统论另辟蹊径走出一条新路。

钱学森在国际上首次明确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应同时并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反馈、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思想。应按照钱学森系统论和技术科学理论,发展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带动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形成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今天,应用钱学森系统论和技术科学理论正当其时。

经济活动中的各主体、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有着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关键核心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的生态决定技术能否应用;技术和科学的生态决定应用能否成功;技术与非技术因素的生态决定新产品能否做成;产业与相关产业的生态决定产业能否形成;各创新主体和环境的生态决定创新体系是否有效和可持续。创新生态链的各相关实体之间、各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不断产生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具有内生和协同共生功能的创新生态系统。

多管齐下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已经取得很大发展,但是仍存在与经济“分离、分割”的问题。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就是要认真落实我国“十四五”规划强调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促进“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使科技在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应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目标任务。

全要素生产率是国家、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提升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经久不衰的源泉。

知识进步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两大动力。全要素生产率既反映科技进步,又表明资源配置效率。从经济发展来说,既要有科技进步和突破,又要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转型升级。全要素生产率突出以企业为主体配置科技和创新资源,能够起到促进科技与经济对接、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企业与金融合作的作用。实践证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通过法律法规,保证市场各主体和政府依法、设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必将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第二,应坚持市场导向和市场机制建设产业创新联合体。

创新联合体就是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型企业融通发展,围绕产业共性核心关键技术科学问题,深入研发,展开创新。

新兴技术及产业的深度细化分工和整合是全球企业必须面对的两大趋势。当前,一方面要更加支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另一方面要建立以领军企业为核心,集研发、制造、服务、销售、网络、金融为一体,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金融链、服务链融合的“抱团生态”——产业创新联合体。

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共建产学研融合创新联合体,推动它们针对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紧密合作进行研发。创新联合体可参考国外创新中心的运行方式,运行主要靠会员费和社会资助,政府按联合体会员多少给予运行补贴,合作项目按相应计划予以支持。

坚持市场配置科技、创新、金融、人才资源,创造平等竞争良好环境。以优惠政策支持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牵头,通过资本通道,在全球布局,以供应链研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交叉参股、控股、合资、产业基金、投资基金、研发基金等形式,运用供应链研发、供应链金融和区块链技术,支持大批专注细分市场、缝隙市场、节点市场并具有颠覆式技术的小企业,并使它们成为优秀大企业的供应商、研发商、服务商。建立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联合体,并向上游研发服务业和下游制造服务业延伸,进行产供融合、产运融合、产融链接。建立产业关联的金融、商贸、物流、生产、服务等企业的协同方阵,参与全球供应链管理,在全球价值链核心战略环节提升原创技术和产品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产业创新联合体既增强科技能力,又优化配置科技和创新资源,必将有力、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应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建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

共性技术平台是由政府和各类产学研主体协同共建、服务产业企业的管理服务机构或研发组织,包括国家战略性共性技术平台,区域、行业产业共性技术平台,企业竞争前共性技术平台等类型。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是攻克核心关键技术、解决工程技术的科学问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质量水平提升的实招硬招。

共性技术平台意味着创新文化、理念、方法、工具、标准的兼容和交叉碰撞。其产生的成果可能不是具体产品,而是新的科学理念、方法和标准。这正是企业竞争前阶段靠单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建设共性技术平台,重点支持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成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服务的主体,可以促进高质量产品开发。一些共性技术成果还可以优惠提供给企业,同时引入市场化力量,以竞争和互补合作机制促进产业技术生态体系更加完善。

(作者系陕西省科技厅原厅长)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