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新时代优化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有关要求,充分结合成渝地区特点,提出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综合交通对城镇化格局引导作用,有力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规划》紧扣“两中心两地”发展定位,以打造“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为重点,立足区域交通基础,把握总体要求,从构建高品质对外运输网络、完善成渝“双核”辐射综合交通网络、打造高品质出行服务系统、构建高效率物流体系、提升绿色智能安全发展水平、创建一体化协同治理样板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划部署。
此次印发的《规划》,有何亮点?意义何在?成渝的交通运输体系发展面临哪些机遇?更进一步地,它对成渝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城市迈入世界城市行列将有怎样的推动作用?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承接国家使命,成都要实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质量发展应该如何做?对此,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中国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通过8个关键词,更好地解答──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过程中,成都机遇何在?
关键词1 新发展格局
加快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质量发展
在张国华看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的定位,对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这样的更高要求下,张国华注意到,《规划》不仅看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已经取得的明显成效,更是直面问题,科学把握了成渝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综合交通的要求,提出构建与成渝地区特点相适应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指出,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和效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比如对外运输通道不畅、互联互通仍有短板、枢纽辐射带动力不强、运输服务质量不优、绿色低碳化水平不高、协调机制尚不健全。
“《规划》通过将科学理论与地方实践相结合,在遵循地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交通变成为产业集聚发挥积极引导作用的因素。”张国华称赞说,《规划》结合地理优势、资源禀赋等特点,提出了具体目标、行动方案以及配套机制。
关键词2 融入全球
交通先行助力成渝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过去30年,我们主要靠东部沿海地区融入全球经济,产业也集聚于中低端制造业,欧美、日韩则聚焦中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样的模式难以为继,我们需要从‘外循环’转变为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家的经济空间布局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第四极’,要更好地融入全球,交通必须先行。”张国华分析说。
张国华认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和人口主要承载空间形式,要围绕这个空间,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支持这样的空间承接更多产业和人口等经济要素,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来看,成渝作为两个“极核”,无论是人口还是产业基础,在中西部地区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需要配置更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支持成渝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具体到成都,张国华认为,随着天府国际机场的开航投运,成都与全球的联系进一步提升,通达性、便捷性增强。“对于产业全球化的内陆城市而言,无论从全球经济关系还是国内经济关系来讲,都能看到机场/空港在经济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比如,从国内航线来看,航线资源最紧缺最有价值的是京沪广深蓉,这五大城市之间的航线资源是最珍贵的,反映了成都市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作用,以及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上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3 带动中西部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此外,张国华注意到,成渝地区刚好在胡焕庸线略微偏东的位置,成渝地区对于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等方面。中国虽然是传统农业大国,但农业现代化、科技化水平不够,农业的转型发展甚至是中低端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并不取决于这些产业本身,而是取决于有没有更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如金融、科技、专业化服务。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个优势空间中孵化,再进一步辐射到中西部其他地区,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
在地区经济格局上,成渝地区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是经略周边的战略大后方;是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我国南向、西向开放的门户,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是全国四大综合交通复合型国际枢纽集群之一。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可以把成渝地区更好的服务、产品带到更广大区域。
关键词4 内外交通结合
打造内外协同、高效发展的交通网络
令张国华印象深刻的是,《规划》不仅提出构建高品质对外运输网络,还指出要完善成渝“双核”辐射综合交通网络。在对外运输网络方面,《规划》指出,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构建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实现国内通达、国际开放,支撑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在完善成渝“双核”辐射综合交通网络方面,《规划》明确,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路网络为基础,推进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基本形成成渝“双核”之间、“双核”与两翼等区域中心城市之间1小时交通圈、通勤圈,分类打造绿色高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优化城乡融合交通网络。
“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讲的对外交通是指铁路、航空、水运、公路等,内部交通主要是指城市交通,包括地铁、公交、快速路等。《规划》结合内外交通,无论是从发展目标还是总体要求、网络构建、服务系统,都指向打造出内外协同、高效发展的交通网络。”
关键词5 统筹客货运交通
提升多式联运、城乡货运物流服务水平
张国华告诉记者,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客运交通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加强;在货运交通方面,同样能看到高价值、小批量、时效强的需求在快速增长。
“较好地统筹了客货运交通。”是张国华认为的又一大亮点。《规划》不仅指出要打造高品质出行服务系统,按照“出行即服务”发展方向,加快构建便捷舒适、服务优质的客运服务系统,积极推进旅游交通便捷服务网络建设,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美好出行需要,还明确以重庆、成都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建设多层次物流枢纽,合力强化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提升多式联运和城乡货运物流服务水平。“货运交通方面的规划,将交通与制造业、农业发展进行了有机结合。”
他解释说,过去制造业的发展,是靠“三低要素”融入全球,即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环境成本。但如今,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环境成本都在快速攀升,同时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三高”成本,即物流成本高、以金融为代表的服务业成本高、市场交易成本高。农业发展未来会呈现三种态势,即大规模农业、有机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其中,有机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时效性强的物流完成产品即时运输,大规模农业则需要成本低的物流支撑。
关键词6 新基建赋能
打造全国智能交通发展高地
近年来,以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建设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正改变着社会治理、生产制造、民众生活等各个方面,交通自然更不例外。《规划》明确提出,要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过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交通领域应用,增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韧性。
特别是要打造全国智能交通发展高地。《规划》指出,构建基于北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推进车联网和车路协同技术创新应用。以拥堵路段、事故多发路段等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成渝、成遂渝智慧高速公路建设,鼓励建设融合智能停车、能源补给、救援维护等功能的现代智慧服务区。以内河主要港口为重点,推动既有码头、堆场运行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智慧航道建设,提高航运服务效率。实施智慧机场工程,提升旅客出行全流程便捷化水平。推动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数据实时共享,提高交通运输协同治理和运输服务水平。推进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回顾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交通、能源、通信三者的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则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现在和将来,高速、高铁、无人驾驶、移动互联网与绿色能源、新能源的结合,将极大程度地给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赋能。”张国华说,《规划》将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相结合,具有明显的前瞻性。
关键词7 创新协同
搭建联合建管平台 推进一体化发展
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实行共同出资、交叉持股,强化协同合作、互利共赢。
他向记者举例说,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世界城市成功经验来看,他们都有高效发达的区域交通网络作支撑。这些世界城市,以市郊铁路为代表的区域轨道交通规模普遍是城市地铁网规模的8倍至10倍。比如在东京都市圈内,一小时通勤时间可以辐射到周边100公里甚至150公里,不少在东京市中心上班的人就居住在距离东京150公里外的中小城市,他们坐1个小时的市郊铁路就可以到达东京市中心。而纵观国内大城市,1小时大概只能通勤到市中心外的20公里至30公里。
张国华还认为,此次《规划》突出民营企业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谓是一大亮点。他进一步建议,要更好地发挥民营企业作用,不仅仅要支持他们参与建设,将来在规划、运营服务等方面也应多听取他们的意见。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点也在《规划》中有了明确体现。”张国华注意到,在《规划》的“创建一体化协同治理样板”章节中,明确提出创新协同治理体制机制,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指引,探索共建共享利益联结机制,搭建联合建管平台,协调解决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等重大问题,推进一体化发展。比如,建立跨省(市)综合交通运输规划联动工作机制,以央地联动方式统筹推进重大交通规划编制工作,协调解决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布局、走向等重大问题,协同制定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分年度工作方案。又比如,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探索
关键词8 产业转型升级
为成渝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带来巨大机遇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过去解决的是有没有,而不是好不好。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不能再走这种以规模、项目论好坏的路径,评价未来交通网络的好坏,一定是看它有没有给这个地区提供好的服务,看基础设施的布局、运营给成渝地区中高端产业集群、企业和人带来了多少机会。”张国华说。
可以期待的是,此次《规划》的出炉,预计将为成渝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带来巨大机遇。张国华分析说,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空间的拓展重构,是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伴而生的。在全球供应链、超级城市与新商业文明的未来竞争中,以交通网与互联网融合为代表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是打破传统地理疆界的战略设施,是争夺资源竞争的重要利器。
“我们能看到交通与产业的发展是有相互支撑、相互衍进的规律的。”在张国华看来,不同产业和不同交通方式具有不同的对应关系。能源资源型产业,希望低成本运输方式,对应的是水运和货运。资本密集型产业,流通越快、资本利润率越高,对应的是高速公路和汽车。信息密集型产业,希望信息的快速流通,对于这类产业来说,作为信息承载载体的人,在空间上的高效转移更加重要,对应的是航空和高铁。
他强调说,未来农业和工业等实体产业的转型升级都不取决于产业本身,而是取决于有没有更高服务水平、性价比更好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注入,比如金融服务、科技研发、专业化服务等等生产性服务业。这些恰恰是产业转型升级中亟需破题的,也就是“卡脖子”技术,这些从产业划分来讲都是知识信息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在空间布局上是跟着航空高铁等快速客运系统走的。
《规划》指出要加强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衔接,向东强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连通,通江达海;向西融入亚欧通道;向南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东南亚、南亚;向北衔接京津冀地区、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对接东北亚地区。“这样的定位,将有效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带动作用,为成渝地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带来巨大机遇。”(来源 成都日报 记者 李艳玲)
最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