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进口冷链食品安全监管,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的话题了。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和食品冷链物流企业,自去年以来,也早已绷紧了安全这根弦,采取的监管措施和手段也可圈可点,如对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的全面消毒。
但是,对进口冷链食品的装载运输工具、产品内外包装的全面消毒,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输入风险,但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彻底放心食用了,因为,毕竟在包装的内部,新冠病毒也有可能会存在;而且,进口食品冷链的防疫工作,绝不能停留在对新冠疫情的防控上,一定要将这次对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和经验予以放大和延长,即以此为契机,建立和完善对所有有可能随着进口冷链食品进入国门的疫情防控机制,并使之成为常态化。这种常态化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为“三化”。
链条化
虽然去年以来,针对进口冷链疫情防控,各级政府和冷链企业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但对进口冷链食品的整体疫情防控工作目前尚未形成链条化。
在大数据时代,对进口冷链食品从进入国门的第一时间到最后端上消费者餐桌,用全链条的手段实现全方位的疫情防控,不管是对于非洲猪瘟还是新冠疫情以及所有的外来疫情,从技术上来说早已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像啄木鸟一样,将所有隐藏的病毒一一叼出来,不仅将之杜绝于国门之外,而且将之斩断于被端上餐桌之前。
进口冷链食品全链条的具体流程,看看下面这个场景就明白了。在浙江一家大型超市内,监管人员正在对该超市的已经海关检验检疫的进口冷链食品进行查验:超市冷库内,监管人员通过“浙冷链”系统数据,核对了库房的产品品种和数量,并通过扫描进口食品包装上方的“浙冷链”溯源码,查验了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证明以及消毒证明的 “三证”情况。
据监管人员介绍,超市要用浙冷链系统扫冷链码入库、出库,要与冷链码中所赋的三证信息内容相符,确保进口冷链食品从入境、运输、供货、采购、销售全过程受控无遗漏全部合格后才可以销售。
集中化
如果说进口冷链食品的全链条监管是手段,还必须要有一个让这个手段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的载体,这个载体便是进口冷链食品的集中监管模式。
据报道,去年底,南京市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集中监管仓工作方案》,对预约审核、现场等候、采样消杀、入库出库等相关环节的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细化。经过最近几个月来的实际运转,集中监管的效果十分明显。
其具体做法是:除对食品外包装全面消杀外,对进入集中监管仓的运输车辆、驾乘人员也全部进行集中消毒。
集中监管仓操作区域相对封闭,进出人员严格按防护要求着装并消毒。集中监管仓的废弃包装及防护用品,则由卫健、疾控部门按规定集中处置。
与此同时,进口冷链食品的溯源管理也在有序推进,所有入仓监管的货物均需申报出仓后的流向,例如运往哪个地方、什么单位、具体存放在哪个冷库,地址和相应的联系方式是什么等,以便于开展跟踪和追溯管理。
据悉,2021年以来,广州市设置在荔湾、白云、番禺、黄埔、南沙等区的28个进口冷冻食品集中监管仓也已全面启用,对从海关进入广州和各地的进口冷冻食品实施集中监管。
合法化
主要是针对网络进口冷链食品。这方面的情况可谓触目惊心:君不见,国内市场上,无论是大卖场还是小商店,线上还是线下,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地的“进口食品“,其品类之繁、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海关进口!防控不当极易导致瘟疫传播 。
官方说明:目前,超市购买的进口食品一般是由有资质的进口商通过报关、报检等手续批量进口、经过官方检验检疫的;而海淘、代购的进口食品往往未经检验检疫,网上很多号称“官方授权”的进口食品店铺则基本都没有授权书。
以走私肉类冻品为例,近年来,进口的冻肉相当一部分都是从广东的水路、广西的中越边境走私进来的。这些走私的冻肉通过大型冷藏车运输的方式运至海南,然后分散储存在海口周边一些私人小型冻库里面,面向岛内农贸市场、食堂、茶餐厅、西餐厅、酒店等场所批发销售。
由于这些产品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家禁止进口的疫区国家,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验,也不能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很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其中,特别是肉类冻品未经检验检疫,像禽流感、猪瘟、疯牛病等瘟疫一旦传播进国内,其危害不堪设想。
针对这一问题,从法制上解决并不是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早已明确,进入国内市场的进口冷链食品,凡是不能提供合格证明的,一律不准上市销售。这还是主要是指的经过合法渠道进口的冷链食品,而对于那些非法进口的冷链食品,即便仓储运输用的是冷链,也属于非法仓储运输。对此,我们冷链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规定,不管是多大的货单,能挣多少钱,冷链过程多完整,也要拒之于门外,否则,就等于是为虎作伥。
最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