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3.5万亿元增加到31.3万亿元,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制造业的占比比重对世界制造业贡献的比重接近30%。”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近日举办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2021年,产业链供应链存在哪些挑战,制造业格局和走势如何,如何化解困难巩固向好态势,备受关注。
“强链”“补链”塑造制造业发展新优势
肖亚庆表示,“十四五”期间,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打造未来发展的新优势。自主、完整并富有韧性和弹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是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保障。我国的产业类别是最完整的,配套齐全,并深度融入了世界产业分工体系。这不仅保证了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此,要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实施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短板、断长板,布局新兴产业链,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有效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牢牢把握住主动权。
如何“强链”“补链”?“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对我们产业链、供应链是一次实战的压力测试。从过去的一年看,我们可以说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也充分彰显了我们完备的产业体系优势、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来我们在产业链、供应链上还存在一些短板,还存在一些弱项。”肖亚庆透露,目前已经开始对41个大类的工业及下面的细类进行认真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绘制重点产业链图谱,找出空白点和弱项短板。“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是我们的优势长板,分析好产业链、供应链,精准设计、精准施策、夯实基础,这样来对优势集群做强,对突出短板补齐,对弱项进一步增强。”
所谓“强链”,就是进一步锻造长板,让长板变得越来越长,增强发展主动权。比如着力培育发展新型产业链的同时,提升传统产业链,保持产业链的完整。“我们很多传统产业链量大面广,生产出的产品全球总量第一,不仅满足了中国的需要,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做出贡献,所以这个产业链的完整是非常重要的。”肖亚庆表示,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特点非常突出,要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和布局,进一步发挥集群优势,增强产业链的根植性和竞争力。
所谓“补链”,就是补齐短板和弱项,确保关键时候不“掉链子”。主要是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开展产业技术再造工程,就是针对弱项短板比较集中的领域,通过应用牵引、整体带动、揭榜挂帅等新机制组织攻关;另一方面,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在“十三五”期间已经布局了17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下一步,要围绕产业创新,进一步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发挥地方企业积极性,按照市场化、国际化的原则,使得我国制造业的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构建新发展格局,工业信息化既是主战场、主力军,又是排头兵和第一方阵。”肖亚庆称,工信部将着力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加快构建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体系。同时,紧扣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进一步提升工业信息化对外开放,全面开放一般制造业,吸引更多外资、高端制造业项目落地。
改革创新驱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研判,2021年,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他同时提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也存在断供、断链风险,对工业经济带来不确定影响的风险是存在的。
田玉龙介绍,2021年工信部将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融合发展,特别是实施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数字化转型路线,推动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
“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肖亚庆表示,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发挥我国既有基础和优势,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全面部署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智能制造工程、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等,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充分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最根本的是要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布285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主导制定47项国际标准,涵盖了企业生产制造的全流程,我国进入全球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先进行列。建成600多个具备先进水平的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4.9%,能源利用率提升19.8%,运营成本降低25.2%,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5%,产品不良品率降低35.5%。
做好中小企业发展的“321”
中小企业是我国数量最大、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数据显示,现有市场主体1.3亿,其中8000多万是个体工商户,企业数是4000多万。在4000多万家企业中,95%以上是中小企业,所以中小企业在保市场、保就业当中是最大的主力军。肖亚庆说,工信部将推动做好降低税费、清理拖欠、降低融资成本等三道“减法”以及服务、数字化、融资规模等三道“加法”,帮助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支持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从工信部的角度,我们想主要做好中小企业发展的‘321’。”肖亚庆解释说,所谓的“3”就是围绕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发展环境3个重要领域进一步夯实基础。加快“十四五”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完善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公益服务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同时引导服务机构提供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
“2”是聚焦融资、权益保护这两个重点,追求实效,把这两个重点落实,加强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对接,深化产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1”是紧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化水平这一目标,支持中小企业成为创新的发源地。“实际上我们过去的创新,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中小企业,所以我们要健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力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1800多户的基础上,在国家层面通过3—5年时间培育一万多家这样的企业,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万家和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肖亚庆如是说。
肖亚庆指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正在加快突破和加快发展,这些都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国际产业分工的格局。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体系化提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着重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完善共性基础技术的供应体系,特别是要加快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催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的技术。鼓励创新,不仅仅是要在具体的技术和产品上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和更多的单一技术,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素质的整体提升。要锚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狠下功夫,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制造业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深入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质量提升行动,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加强优质企业的梯度培育,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最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