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荟萃 > 正文

不可忽视的物流9.18

发布时间:2015-10-21 15:32:16 e制造

物流跟随中国经济发展的沿革完成了数次角色的转变,尤其伴随“互联网+”的热潮,物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追溯历史,1979年中国才真正引进“物流”的概念。
  伴随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逐渐发现,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的竞争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高产品质量的也仅仅是一个企业能否进入市场参加竞争的敲门砖。这时,竞争的焦点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转向过去那些分散、孤立的,被视为辅助环节而不被重视的,诸如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领域。然而目前,我国面临着物流与供应链的滞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我国制造企业迫切需要改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提高效率、合理配置资源等。
  那么,到底如何利用互联网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创造“第三个利润源泉”,是现在制造业物流发展的重中之重。
  制造业物流发展现状
  物流是连接制造业采购、生产和销售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制造业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平台,不仅促进制造企业实现快速作业和规范化才做,而且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据天津是交通与物流协会联络部刘培新介绍,时至今日,中国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18%左右。而在欧美国家,物流成本最高不会超过10%,一般低的时候能在6%~7%。他说,如果按10%算,中国物流过去是20%多,而当时很多制造业只有5%的利润。
  作为传统行业的物流,会与互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线上线下的融合是发展趋势。
  物流“新衣”
  “互联网”如何利用,是很多制造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他们都希望可以借用东风实现突破性发展。然而“互联网+”并不一个简单的工具,在“互联网+物流”上,它会发生什么化学效应呢?
  庄志峰认为,“互联网+”拉近了消费者和制造企业之间的距离,一方面能够有更多数据预测物流需求。另一方面,对物流的信息化、可视化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为突出的是物流网络的规划的需求浮现出来了。
  但是程晓华认为,所谓“互联网+”,实际上是在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插上个翅膀。互联网、物联等的发展会有助于传统制造业的改进、升级,这是个机遇,但也是个挑战,尤其对于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管理来讲,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扎实的供应链管理基础,那么,这个“翅膀”就会把这个企业带上天,然后再重重地摔下来!由于互联网等发展,客户化需求的挑战会越来越大,对企业基础管理,尤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程晓华说:“目前很多企业,用了MRP/ERP多年,但还是连起码的MRP都运算不起来。那么,在这个所谓的‘互联网+’的时代,这些企业就会更容易被淘汰。”所以,程晓华认为“互联网+”时代替不了企业的基础管理,恰好相反,这会对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应该意识到“互联网+”的突出最用,但同时,除不能忽视互联网之外,还要清楚认识到,制造物流的生存根本“管理”。有专家曾经指出,“互联网+”是一种创新思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物流管理实际问题,所以其实质还在于物流制造业本身。但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互联网+”时代下的物流要融合性发展,通过利用数据,整合资源,使其提高效率。
  电商物流
  从电商物流来看,“互联网+”使仓储的部分由原来的立体化转为较平面化,运输也从原来的大多做批量变为大批量和小批量并存。另外,各种信息化的尝试也不断出现,促使有些制造业开始建设自营或外包的配送网络,满足最后一公里的需求。对于制造业影响涉及两方面,一个是制造业的柔性化,也代表制造业物流的柔性化,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形成了小批量、多批次。所谓小批量,一个企业发货,只发十分之一车,但是随着不同企业发货频次的增多,最终总量没有减少。就像现在,很多实体店消失了,但是消费者消费的东西并没有减少,所以制造业生产的东西,总量是不会减少。从商业模式来说,只是消费者消费的模式变了,并不会因为电子商务出现,消费的东西变少。电子商务现在就是压货少了,不需要压货。
  同样的原料可以生产出不同的产品。最典型的布料,以前的布料是各种颜色都弄好,现在全部使用白布,客户想要什么颜色现调。胡培新认为,未来的制造业模式可能不再是B2C,而是C2B,增加了消费者的参与度。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西班牙的ZARA。ZARA的设计周期在两周之内,虽然ZARA在总部的设计师也不多就100人,但是全球设计团队就是1000多人,然后参与设计的铁杆粉丝遍布全球,而这些人本身就是消费者,客户参与设计,自身就会消费,企业按照客户的喜好做衣服。
  所以胡培新认为,制造业的生产模式改变,物流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原料仓储上,除了提供仓储的服务之外,在物流商变成小批量、多批次、柔性化运输。其中物流柔性化是指多批次、小批量,同一仓库相对集中性布局。同时也会增加逆向物流。例如,消费者有些产品不喜欢了,可以进行二次改造,物流可以进行二次回收。
  据胡培新介绍,其中做的比较好的物流公司有OTMS、怡亚通、宝供等。其中宝供是保洁进入中国做最早的供应商,完全是按照国外客户标准逐渐研发,该企业比较贴近制造业;OTMS是基于互联网的一家企业。它的核心思路是基于互联网思维。
  不被重视的“黑大陆”
  然而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原来在经济活动中处于潜隐状态的物流系统显现出来。互联网的出现,更加揭示了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它的发展和日臻完善,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但是,物流在此之前并没有得到重视,属于被忽视的角落。
  深圳世捷咨询有限公司资深顾问庄志峰说,之所一些企业不重视,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到物流在企业运作中的重要性,是由于他们把物流只看成成本和费用的花费,一味地关注价格,结果为了价格的降低,降低了服务的品质和时效性。并且未能认识到运输包装对运输成本的影响,最重要的一点是很少企业能统筹好成品、原材料、分销和逆向物流,信息化应用程度还较低。
  与庄志峰持有相同观点的TIM全面库存管咨询程晓华从库存方面向记者介绍,我国物流水平发展比较晚,而且很多企业并不是很重视物流。尤其有些企业,他们重点只关注市场和技术,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到物流供应链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其中库存是整个供应链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整个公司运作的问题。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技术创新是必须的,但管理创新、“供需链管理”创新,尤其是互联网与其的结合,对于大多数中国制造业来讲还是个巨大的挑战。
  程晓华有文章指出,其实,很多企业不缺乏所谓的技术创新,有些企业的产品甚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尽管如此,大多数企业还只是开花,不结果,只见库存增长,不见利润提升,然而这些企业并不自知,原因就是因为不重视物流,不重视库存周转率。这就好比人的正常体温是36度左右,过高就是高烧,过低就是低烧,但是总体而言都是发烧。而库存周转率就是衡量企业是否健康、是否发烧的根本指标。
  物流是企业被遗忘的角落,然而这个角落却蕴藏着“珍宝”。需要物流供应商静心思考,在管理、运输等环节融入“互联网+”,给其带来的颠覆性改变,才能是制造商通过供应链系统提升整个上下游企业,同时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可忽视的一环。
  物流核心——库存控制
  所谓“物流”就是“物”的“流动”,这个流动的“物”,其实就是库存;没有库存就没有物流,物流是实现库存周转的载体,互联网则是库存周转的助手。全面库存管理是整个需求与供应链管理的核心。
  库存重要性
  物流始于需求,终于需求。需求产生预测,有了预测,才有规划,才能做好前期的准备。制造物流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以需求为中心,充分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向多批量、小批次的供应链转变,而库存是供应链的核心。
  自2008年程晓华发表了《全面库存管理》一文,经过他在多家公司的实践、总结,至今已是一套非常完善的体系,主要用于制造业集成供应链管理与库存控制的审核、持续改善与实施。全面库存管理的精髓就是,抓住“库存”这个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不放,从库存角度,全面透视企业供需链管理问题,通过优化整个链条的库存,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
  所谓的库存控制就是,通过全面优化供需链管理流程、组织、绩效考核,全面降低供需链呆滞库存(E&O),提高及时交付率(OTD),从而提高企业现金流周转速度(C2C),提高股东投资回报率(ROI)。所谓的“全面”,包括两层意思,一个是公司的全员参与,另一个是供应链上下游的全流程参与。公司的全员参与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是要求公司从上到下,都重视库存问题,全员支持、参与库存控制,因为“库存是吞噬企业利润的源泉”,所谓“(库存)转,就是赚(钱)”,库存积压严重,企业的产品利润再高也不够库存吞噬。供应链上下游的全流程参与是指,企业不仅仅要关注自己的库存,还要关注合作伙伴,如客户、客户的客户,乃至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的库存。
  实际上,中国物流条块分割比较严重,中国货品在仓时间远超欧美,国外物品在仓库时间很短,占用仓库很少。中国物流有一句话,叫移动的物流,简单来说,就是货物在高速公路上,它是通过时间的精算,通过利用大型车辆运输,到仓清点,然后上流水线,或者进入市场。这就需要信息链接的畅通,而目前我国是进入仓库,是先放几天,然后运出去,造成运输仓储成本上升。
  最典型的就是三星手机的生产。三星工厂在天津,他要从天津把手机发到广州,然后天津这边的一些经销商要手机从广州再发回来,这一来一去无形中增加了物流成本。因此,单位运价再低,但是运输次数增多,成本就会增加。再加上置仓、压仓的时间,这些都会增加企业成本。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物流不仅是缺乏对库存的重视,同时信息的不畅通也是造成物流成本增加的一大原因。因此,在做好自身建设的同时,还要拥抱新兴技术——互联网,为物流创造更大的价值。
  库存短板
  我们国内很多制造企业在库存管理方面跟国外企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具体体现在库存周转率上,我国的企业跟国外同行比差的不仅是一个数量级。
  据了解,2004年联想收购IBMPC时,年库存周转率不到10次,但那个时候,IBM是50多次,戴尔是70次以上;近几年,程晓华做的一些全面库存管理咨询客户,有造纸的,有做平板电脑的,还有做手机、汽车电器、高低压电器,乃至重工行业的等,他们当初的年库存周转率大多都在个位数。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现在很多企业供需链管理水平差,这是程晓华这些年做全面库存管理咨询的最大体会。很多公司在供需链管理方面经常犯一些常识性错误。
  程晓华说,库存问题无法“规避”,更无法“回避”,唯一的出路就是“迎头赶上”,扎扎实实地打好供需链管理基础,不断地持续改进,持续提高。如果说这些企业在过去还可以勉强存活的话,那么,在今天这个所谓的互联网+时代,他们被淘汰的速度、概率会更大。
  一半是技术,一半是艺术
  供需链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一个库存问题,其客观是链条管理,但是不可避免地要与人打交道,管理问题就此产生。程晓华认为,管理一半是技术,一半是艺术。
  程晓华向记者解释说,之所以称管理是“一半说技术,一半说艺术”,是因为全面库存管理牵扯到ERP、SRM、CRM、APS等很多技术(管理软件)问题,而这些技术的实施与运行,都离不开完善而又合理的供需链管理流程以及相对合理的组织架构、关键角色职责设计、kpi绩效考核等,并配置以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领导,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管好其他人,尤其是企业内部与供应链管理有直接接口的销售、生产、工程、品质等。就像程晓华在《制造业库存控制技巧》里面提到的,再好的流程、软件,没有合适的人也是没有用的,而人的选择、管理问题就是一个管理艺术问题了。
  胡培新说,现在中国物流从业人员学历水平非常低,绝大部分都是初小学文化。所以,物流要提高管理,提升人员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
  未来制造物流
  万变不离其宗,从根本上讲,未来物流会有很大的变化,会越来越完善,因为“需求”的挑战性越来越大,供应链管理需要“随需而动”。客观上说,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物流体系不得不越来越完善,拥抱“互联网+”思维,否则,只有停业。
  专业物流先行
  随着长远发展,物流应该是规模运力和专业能出方案的物流公司,以及专业行业的客户之间的合作模式。不再需要司机跟客户讨价还价,而是说如何提高效率。胡培新说:“科学规划很有价值,比如运输箱子,国内经常会出现箱子挤瘪的情况,而国外这种情况就没有,因为它是有软件可以设计的,标准仓容,码放多少箱子,是按照科学规划设计出来的。”
  对于外包,胡培新认为,物流将来会走外包途径,换言之就是物流进行三方外包。外包应做长期战略合作。然后随着市场需求,市场也会培育专业化的物流公司,而这些要靠市场一点点培养。
  专业的物流公司,不仅要懂得如何利用互联网,最终要达到是提升用户体验,贴近市发展,还要针对企业特点,帮助制造企业策划一份完整的物流方案。或者将来行业协会发挥相应的作用,能够服务三方,助力物流向综合性服务,高端服务转型。
  从中国邮政的垄断时代,到目前第三方快递公司风生水起,物流行业的地位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互联网的影响,使物流行业花样层出不穷。
  胡培新说,现在物流企业规模区域小型化,将来“夫妻店”模式会被逐渐淘汰的,因为物流集聚规模化,个性化可以依靠大公司里的小团队来服务,而不是个人。以往仓库是企业单独使用,将来会出现同一个企业服务多家厂商,很多东西是混仓;另外云仓模式,可以利用分布在不同地方的仓库,为企业提供服务。甚至利用现有的商家或者制造业的仓库可以使用。胡培新认为,未来的物流公司会走规模化、专业化、还会有弹性化。它的模块会随着客户的需求变化而变化。知识水平要提高,还要提高服务品质。
  庄志峰与胡培新有着相同的观点,但又不尽相同,庄志峰说,未来物流要定制化和标准化,更贴近客户和企业要求,包括车辆规格;智能化,尤其是在线路规划上。现在也有APP管理油耗;成本更加透明,企业也可透过各种平台发货,避免了暗箱操作;制造企业能更深地认识到物流及物流规划、物流信息化的作用,优化物流战略和战术,以给予客户更好的价值。
  现代化企业内部物流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核心,而厂内物流同样也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据了解,要实现厂内物流,信息平台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厂内物流系统涉及全厂的生产计划、工艺流程、搬运作业、仓库管理等各个方面,其中信息系统是每个环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合理安排物料搬运的路线、运量、搬运方法和设备、储存场地、作业人员等,以便加快物流速度(中间停顿少、生产周期短),提高物流质量(物料损耗少、搬运效率高、安全作业好),降低物流费用(包括搬运、储存等有关费用),将所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入库、保管、出库。将其生产的产品(商品)运到物流中心、厂内或其他工厂的仓库。物流中心、工厂仓库的这种将产品进行入库、保管、出库等一系列的产品流动称为厂内物流,厂内物流还包括在物流中心和工厂仓库进行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
  厂内物流是以工厂大门为界,属于工厂内部的物流行为。尤其随着智能化工厂的建起,流水线人员减少,制造流程中就会少不了物流的协助。厂商可以将仓库进行有效分割,并进行出租,这样厂商的成本就会下降。
  胡培新说,未来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一定拥有自己优化的信息平台,然后对整个的供应链上的物流进行管控的企业会比较有发展。整个平台就像罗宾逊一样,罗宾逊平台上登记的车辆由几万辆,已经超越了全球最大的卡车运输公司耶鲁。但是罗宾逊自己一辆卡车都没有。该企业的运营模式是,你在我这儿登记,要服从管理,按照罗宾逊的体制来运营。还有现在的OTMS,它是以制造企业的核心企业为核心,然后匹配整体。进行整体的业务监控、把控、以及它的服务品质。包括它如何进行信息化,这对模块的优化、改革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这方面丰田做的较为突出。他们物流基本模型是自己的一套系统,包括它根据原材料进行匹配,安排计划等。丰田的物流突出了一个标准化,他所有的运输模式都是有标准化的东西来做的,所以他的效率非常高。时间的计划性,时间节点非常严格。在用车方面,他所有用的进场的运输车辆与其他公司不一样,他用的车辆是飞翼车。因为汽车零部件生产的箱容问题,所以这种货车箱体两边打开可以像翅膀一样。同时它所装配的属于模块化,丰田每次作业是四台叉车同时作业,他不用库房,直接就可以在里面操作。他把车推到车间里头,有一个卸货区,一展开之后,端下来,把空架子码上之后,然后车关上,开着就走了。在供应商的选择上,丰田在选择供应商上比较严格,因为不完全是自己养车,还靠运力降低成本,它在这方面选择是非常严格的,现场会有人进行监控、管控。丰田的物流跟工厂一样,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看板,包括它的理论“零库存理论”。
  目前,丰田也在修正“零库存理论”,就是取消不必要的库存,它会先次全球采购,但是它会考虑一个物理空间的问题。让他的供应商尽量理他的工厂近一些。因为这样物流响应的速度快,成本降低。他的供应商必须严格按照他的标准流程,丰田会为其进行培训。
  但是目前,我国完全可以达到厂内物流的企业还是少之又少。将来这种模式要跟制造业或者商业深入的融合。未来会需要这种运力平台,需要有互联网思维的物流企业,利用更发达的信息,建立统一平台,让更多的企业使用这个平台。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