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26 10:23:15 经济日报
当前处于经济恢复紧要关口,加快释放政策效能至关重要。货币政策如何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争分夺秒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动力,努力争取最好结果。”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近日表示,下阶段,人民银行将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不搞大水漫灌、不透支未来。
用好新增金融工具额度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明确在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落到项目的基础上,再增加3000亿元以上额度。专家认为,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的前提下,加大金融对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有助于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微观就业、促进社会消费的综合效应,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据了解,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具体用途包括:补充投资重大项目资本金,以及对于短期内专项债券作为资本金无法到位的,可以为专项债券搭桥。目前,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在全国多地落地,首批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也已全部完成投放,正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落实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可以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加强项目建设保障,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发挥有效投资对于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涉及水利、电力能源、交通、信息等方面,这些底层基础设施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是我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利于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和经济运行安全。
在专家看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是跳出传统政策框架推出的创新金融手段,具有严格规范的政策要求和市场属性,在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明显优势,既灵活高效又快速直达,有利于增强政府调控的综合效能。在定向发行过程中,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债与财政贴息、结构降准等具体政策配合使用,既不提高财政赤字率,又不会产生货币超发,政策适配度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各项结构性再贷款工具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发力,将成为下半年信贷的重要支撑。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的“头雁”作用,支持基建投资提速,发挥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并加大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力度,既保持信贷在月度、季度间的平滑,避免过度上下波动,影响预期稳定,也保持信贷总量平稳,为稳经济、稳就业提供保障。
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一直是货币政策的发力重点。今年以来,1月、8月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利率两次累计下降了20个基点,带动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0.15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LPR下行0.35个百分点。下一步,要进一步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指导性作用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下降效果传导到贷款端,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信贷的成本。
LPR改革以来,我国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明显降低,去年全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达到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同时,LPR报价较好地反映了央行货币政策取向和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已成为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参考,并已内化到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原有的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被完全打破,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得以有效疏通。
“引导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LPR仍有下调空间。”温彬表示,今年上半年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再创历史新低,按揭和零售贷款利率降幅更大,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红利和贷款利率下行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刺激融资需求的效果;但若后续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消费、投资等修复力度偏弱,未来LPR仍有下调空间,5年期以上LPR调降概率更大,以有效推动居民和企业贷款利率下行,进而激发实体经济中长期融资需求。
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指出,要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为重点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配足融资。这也有利于扩大信贷有效需求。有关部门要完善对银行的考核,银行要完善内部考评和尽职免责规定,形成激励机制。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同时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中长期贷款向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业领域投放较多。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既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也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我国金融机构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在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上开展较多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后续还需要继续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
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近日,人民银行召开了部分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对于下一阶段货币信贷工作,在“保持贷款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的同时,会议强调“要增加对实体经济贷款投放,进一步做好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工作”。这凸显了贷款投放要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从信贷结构看,金融机构当前的支持重点围绕“稳增长”展开。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一方面,支持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比如普惠金融、小微企业等;另一方面,支持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重点,比如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
《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明确,下一阶段,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定性,继续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供普惠性、持续性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更好落地生效;实施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落地生效。
“货币政策为经济服务,不同国家的经济基本面不一样,金融环境不一样,货币政策也理所当然应该不同,不同的经济要实行不同的货币政策。中国作为经济大国,更应该立足自己的国情自主实施货币政策。”刘国强表示,疫情发生以后,中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使我国有条件也有必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没有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没有把工具箱掏空。所以,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空间还比较充足,政策工具丰富,既不缺价格工具,也不缺数量工具。
每日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