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企业案例 > 正文

港口物流信息互联和共享

发布时间:2018-08-23 09:00:29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1 项目背景
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国家物流信息平台”或“国家平台”)是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推进建设,以提高社会物流效率为宗旨,以实现物流信息高效交换和共享为核心,以统一的标准为基础,以连通各类物流信息平台、企业生产作业系统,消除信息孤岛为目的,面向全社会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网络。
国家物流信息平台的整体架构将建成“1+32+nx”的形式,“1+32”是国家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主体内容和近期建设重点。“1”是指国家物流信息平台的国家级行业管理系统,包括国家交换节点、基础交换网络管理系统和门户网站,负责国家物流信息平台的运行管理、相关行业和国际物流平台的衔接以及公共信息服务。“32”是指区域交换节点,由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本省、市内推动建设。“nX”是指国家物流信息平台拓展和衔接的信息服务体系。n代表n类信息系统,X代表某一类信息系统中X个具体的信息系统。
国家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将快速推进企业的信息化,物流代码和电子运单的标准化,以及货运企业的信用系统建设,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之上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平台,可以实现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外部系统、社会公众间信息高效交换与共享。
国家物流信息平台的总体建设目标为构建覆盖全国、辐射国际的物流信息基础交换网络和门户网站,实现“平台”与省级平台、企业平台、相关行业或其他国家物流信息平台之间可靠、安全、高效、顺畅的信息交换,实现行业内相关信息平台交换标准统一,提供公正、权威的物流相关公共信息服务,有效促进物流产业链各环节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
1.1 平台水运数据建设
1.1.1. 沿江沿海水运公共数据汇聚与分析
国家物流信息平台水运数据建设的主要工作为汇聚沿江、沿海水运行业相关公共数据并对公众提供业务信息查询等服务,同时将相关公共数据汇聚至国家物流信息平台数据服务中心并进行大数据分析;水运行业公共信息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数据、资质信用数据、节点状态数据、实时动态数据和物流运单数据。
基础设施数据:主要包括港口码头及航道的地理位置、建设规模、名称、平面规划、等级及服务能力等。
资质信用数据:主要包括水运相关的从业资质,如人员、船舶、企业的基本信息、行政许可、违章处罚等信息。
节点状态数据:包含主要沿江、沿海港口船舶动态信息、作业计划信息、车辆进出状态、集装箱状态信息等。
实时动态数据:利用AIS系统,汇聚船舶实时定位信息,并串联对应船舶基础档案信息。
物流运单数据:汇聚水运物流业务电子单据,包括货代托运单、报文功能反馈单、配舱回单、集装箱托运单、确认单、集装箱派车单、运输回执单、入库通知单、入库明细、出库通知单、出库明细、设备交接单、装箱单等。
1.1.2. 沿江沿海水运相关系统互联示范
互联对接港口企业、航运企业、外贸物流企业以及港航EDI中心(交通电子口岸分中心),高效获取口岸监管相关数据,有效送达相关信息服务;建立与海关、国检、边检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共享服务通道,并通过港航EDI中心(交通电子口岸分中心)实现与各地海关、检验检疫和边防等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沿江沿海主要港口、重点航运企业和外贸物流企业以及港航EDI中心完成互联,面向港航企业、航运船舶提供准确权威的进出港相关信息服务,并为其提供便捷的跨运输方式单据交换通道。
1.1.3. 平台水运数据应用服务架构
围绕四大运营内容,以“跟踪+协同+资源”的互联应用示范模式逐步推进,其中“跟踪”是通过整合全国8大主要口岸的港口作业和通关状态信息,提供的航运物流可视化的应用服务;“协同”主要是以解决订舱、放箱、装箱为代表的业务协同需求为核心牵引力,提供的通道和交换服务;“资源”主要是以整合各大口岸的海运运价资源/集卡运力资源,提供的物流运价信息服务。
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水运物流的信息化应用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内部应用管理、支持自身应用的外部互联、港口状态跟踪应用、以订舱为主的物流交易。其中内部应用管理系统已经得到较大普及,但信息孤岛现象非常明显;支持自身应用的外部互联也仅在船公司或码头等局部得到应用,大部分还是以下游进行终端直接输入的形式,实现的数据传递;虽然港口状态跟踪和订舱等信息具有较强的商业价值,但由于关联方众多,及商业利益的冲突,也还没能实现大范围的实施应用。
国家物流信息平台作为互联交换的公共平台,其核心定位是帮助企业或应用服务商打通各种信息孤岛,促进市场的繁荣发展。因此国家物流信息平台需要与专业的基于互联应用系统建设的第三方系统服务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共同推进平台水运数据建设,拓展平台水运数据应用范围,加大平台对水运行业的服务能力。

2 项目建设分析
2.1 项目现状
通过前期阶段的互联建设,国家物流平台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合作,与社会上多类物流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接,初步实现了与部分集卡车队、货代企业、物流基地、船公司等多种运输类型实体的数据互联,但是支持自身应用的外部互联仅在船公司或码头等局部得到应用,大部分还是以下游进行终端直接输入的形式,实现数据传递;虽然港口状态跟踪和订舱等信息具有较强的商业价值,但由于关联方众多,及商业利益的冲突,也还没能实现大范围的实施应用。
分析认为,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对国家物流平台而言
1) 数据资源汇集匮乏:与国家物流平台合作的港口、车队、堆场、码头等物流实体数量还不多,区域范围窄,导致国家物流平台自身的数据提供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实现的应用不多,对社会物流企业缺乏有效的吸引力;
2) 应用系统互联断层:由于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应用管理系统都是封闭系统,物流数据只在内部流转,形成孤岛效应,物流数据无法为真正需要查询的外部用户提供服务,极大阻碍了物流业务的信息互联和共享协作。
3) 物流状态跟踪困难:物流行业是一个多线性的信息流转模式,货物物流的跟踪严重依赖于国内各个港口、码头、海关、集卡、园区的信息提供,缺乏这些关联单位的数据支撑,就无法为社会企业提供物流的全流程垂直查询服务;
对社会物流企业而言
物流行业随着近几年的爆发式,虽然行业规模急剧扩大,业务增长迅速,但是普遍由中小企业构成。这些企业对物流跟踪数据虽然需求迫切,但受限于自身规模小,信息化建设程度低,行业话语权小等原因,导致物流跟踪信息的获取极为困难:一方面是通过如电话、传真、QQ等人工的方式进行询问,效率低,信息获取不及时;另一方面在面对政府,海关,港口等强势单位时,往往无法主动获取物流信息,只能被动等待物流信息的反馈,极大影响了业务的操作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而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需要弥补国家物流平台的数据短板,在整合现有国际物流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引入和利用外部第三方系统服务商的物流数据资源,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共同推进平台水运数据建设,拓展国家物流平台水运数据应用范围,加大国家物流平台对水运行业的服务能力。从而实现资源到数据,数据到服务,帮助国家物流平台打通服务商、港口、码头的信息孤岛限制,解决社会企业的物流需求,促进市场的繁荣发展。

2.2 需求分析
本次水运数据建设以港口和系统服务商作为互联建设的突破点,通过与港口的互联实现其关于港口物流链上重要节点状态数据的共享,支持国家物流平台用户对自身货物作业信息及物流状态的查询;另外通过对第三方水运物流管理软件的接口改造,间接打通与集装箱运输、国际货代、仓储、码头管理等数据运营方的数据通道,利用统一的业务交换标准、基础数据交换平台来解决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交互,实现水运物流相关企业间的信息交互以及物流公共节点的信息查询。
对水运数据的汇聚和整合,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互联社会实体企业,包括港口、码头、船公司、货代、集卡车队、场站等,通过与这些物流实体的合作,在提供公共服务,实现数据互联共享的同时,获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实时的跟踪物流信息、水运业务操作流转的单据、船舶在途及停靠信息、交易处罚等行为记录;
二是对接第三方的系统服务商,包括物流软件商、航运物流平台、区域公共平台、外贸服务平台等物流资源汇聚处,通过对这些系统的标准化接口改造,接入国家物流平台的交换服务网络,在帮助提升系统服务商服务范围和质量的同时,引流系统内的水运数据资源到国家物流平台,实现数据服务的共享和增值。
2.3 实施关键点
项目想要成功实施,并在后期得到广泛的互联应用,我们根据以前大量的工作经验,总结认为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充分挖掘港口自身的互联需求:要把握住互联对港口的核心价值——基于业务的协同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专业的业务咨询和技术方案。
在互联模式下,大多数业务和管理信息是以电子的方式进行交换和传递,但在企业应用的更深层面,则是通过电子的方式,准确、快速、便捷的实现业务的实时协同,即业务信息自动处理或匹配后的多用户(货主/货代/物流公司等)同时发送、实时在线反馈、对反馈信息的批量处理或按照预定规则的自动处理、异常的自动预警等,要实现业务的真正协同,需要各方的高度配合和统一行动,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实施方在项目设计阶段,要能够充分调研各方的配合程度和能力,对各方进行专业的业务咨询和指导,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协同方案。
2.对水运业务的物流管理、国际货代流程都需要有非常专业的理解,能够剖析和挖掘不同业务类型,不同时期互联上的根本需求。
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项目能否成功实施,更主要的是能否确保互联项目的持久应用。因为基于单一的业务数据交换的互联,即使再完美,在便捷性上,也无法取代邮件、QQ、电话等传统的交互方式,如果没有能够深入剖析和挖掘出基于互联的更深层次的管理和应用需求,互联模式将无法保存长久,随着上游企业的切换,一切又将回到传统模式。如有些互联是为了加强对物流执行过程管理和考核、有些是为了加强服务承诺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有些是为了通过电子回单解决回单时间长回单率低的问题等等,在互联的同时,不同的潜在需求,则需要不同解决方案。在这一方面,传统的ERP厂商和TMS厂商,都面临着懂货主需求,不懂物流企业需求,而了解物流的,又不理解货主企业需求的严峻考验。
3.专注互联的合作共建,实现国家物流平台和互联单位双赢局面
互联除了能实现业务信息的共享和传递外,还能够有效的聚集各种物流相关资源,如最长见的货源和车源,除此之外还有保险、金融、支付结算、物流解决方案、物联网技术等有形或无形的各类资源,在互联的同时,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是一种互联社区化的表现,这将会极大的鼓舞互联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当然这对互联技术实施方,提出了超过其原有业务边界的新的能力要求,但很明显,这些都是保持互联模式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必选项。
4.要拥有或掌握多项基于业务互联条件下的优秀应用产品和关键技术。
互联本身只是一种技术实现手段,最终都要满足各种管理和业务应用的需求。而这些功能则是与传统ERP或TMS的功能有着明显区别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互联才能够实现,也或者是为了其他互联应用,需要新增的应用。如基于互联模式下的业务预报、在线实时跟踪、电子对账、电子回单等,在此之外还包括为了便于互联,需要帮助客户实现业务信息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处理等方面的功能和技术,如前面提到的货主端的物流管理功能(订单到发货单的处理,发货单到运单的处理等)。
5.坚持国家物流平台的交换模式和标准体系。
这是互联项目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关键点。前面1、2、3、4条,提到了各种互联需求的把握、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互联的关键应用等,其实都体现了互联在广义上的社会化属性,企业间的互联是一个多角度且动态的活动,如果没有统一的交换身份、统一的标准模式,任何互联都将只是一个短暂的、且有限的互联,无法真正发挥互联带来的巨大价值。这一点在本质上,除了取决于互联企业的认识,更重要的取决于互联集成服务商的商业定位,如果还是以软件服务的出售为商业手段,终究无法在互联网时代取得最终的胜利。
3 港口互联设计方案
港口是物流运输的重要汇聚点,是地区和国家间物流交换的枢纽,是信息的汇聚地,港口也是信息汇聚的口岸。据统计,港口的每一笔交易都会产生十次以上的信息流,因此信息化的建设对于港口而言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庞大的货物集散运输会带来巨量的信息流,而依靠信息化的建设,能够保证港口物流信息的快速处理,提升港口运作的效率,减少货物在港周转的时间,减少人工操作所导致的差错。对于我国来说,港口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支撑,港口的运转效率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物流流转速度,因此港口发展信息化,是社会交通提升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港口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世界各大港口用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如EDI(电子数据交换)、VTS(船舶交通服务系统),堆场职能化管理技术等,不断提供其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
近年来,信息化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港口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以全球互联网为基础,整合客户供应链各环节的物流、信息流,建设完善的信息系统与满足客户需要的联合数据库系统,将成为各个港口完善港口功能、获取管理增值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弄过多年来的建设,我国港航企业信息化建设局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在国内外领先水平,积累了大量丰富 的水路运输管理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成为了我国水运信息的宝贵财富。下文将围绕港口信息化的建设和数据互联,分别分析港口的互联建设方案和基础架构。
3.1 港口互联架构

港口互联的主要目的是构建以港口“物流信息及互联系统”为核心的区域物流的数据交换网络,提高口岸的物流数字化水平,实现现代物流执法监管部门、生产作业单位、代理服务和运输行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提高区域物流速率,降低物流成本,以信息化带动口岸国际化,实现口岸物流的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和港口的竞争实力,促进港口和贸易相关单位的加快发展。
建设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横向上是构建港口与港口互联的合作模式,利用国家物流平台的数据交换网络,实现水运物流跟踪数据的互联和共享;
纵向上是打通港口与物流企业之间的数据断层,港口将数据接口提供到国家物流平台后,借助国家物流平台的平台渠道向外提供公共服务。
3.2 港口与港口互联方案
港口间互联方案建设的主体思想是基于港口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将系统沉淀的物流跟踪数据通过接口的方式开放出来,以国家物流平台作为中转的数据通道,实现港口与其他港口的物流信息交换。

国家物流平台将作为水运物流数据资源的汇聚点,连接各个港口的数据接口,对这些物流资源进行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汇聚等方式完成整合,在完善完善自身大数据的同时反哺各个港口。
在国家物流平台方面,水运物流跟踪数据将不再依据不同港口进行分离,而是以资源的最终来源点作为唯一的标识符,将各个港口的数据统筹规划,可以划分为集装箱数据、码头数据、海关数据、港区数据、船舶数据、车辆数据等等,当互联港口在查询和调用相关数据资源时,将以接口的方式直接提供国家物流平台平台目前归集的所有港口的相关物流跟踪数据,从而实现互联港口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有效弥补由于地域限制所造成的数据空白。
3.3 港口与企业互联方案
国家物流平台作为衔接相关行业数据、物流资源、政府信息共享的桥梁,依托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基础交换网络,实现物流信息服务统一渠道提供,满足社会企业对物流相关数据需求。因此港口和物流企业的互联方案,将以物流企业的需求作为设计的起点,满足物流企业在水运物流业务各项流程操作中衍生的迫切查询需求而进行的公共服务建设。
以外贸流程为例:在正常的业务操作中,外贸公司一般会委托货代公司进行出口代理,包括向船代或者船公司订舱操作,以及相关报关单据的处理,货代公司完成订舱以后,需要安排车队从堆场提取集装箱空箱,并按照客户的要求到指定的仓库或者工厂进行收货装箱,并由车队将满载货物的集装箱运输到港区,随后由海关国检部门的相关审核人员根据货代提供的报关单据信息对集装箱进行查验,符合要求后发出放行通知。车队运输集装箱进入码头后,再由码头的相关工作人员安排集装箱相关的堆放和处理。等船公司的航班达到后,货物集装箱将被装载到集装箱班轮上,并形成装载舱单,由船公司或船代将相关的装载和舱配信息作为订舱反馈信息发回给货代公司,同时等开船后,船公司会跟踪班轮的航运路径,国际港口在班轮停靠时也会反馈相关的班轮到港信息。
在此过程中,物流跟踪的环节涉及仓储、车队、堆场、港口、海关、船公司等,而其中港口作为所有业务和数据的汇聚点,会获取和沉淀大量有效的物流跟踪数据,但由于外贸公司/国际货代/物流公司的弱势地位,只能通过例如电话、邮件、QQ、登录指定网站等人工方式进行查询,在在获取这些数据时存在极大的不便利和困难。因此如何解决港口和其他社会企业之间的信息断层,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与其他区域的港口服务范围,是本次互联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
港口互联将提供如下解决方案:
1. 通过港口互联的方式,实现港口1、港口2、港口3的水运物流跟踪数据的汇聚;
2. 国家物流平台对水运物流跟踪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将数据分类为集装箱数据、码头数据、海关数据、港区数据、船舶数据、车辆数据等等;
3. 当国家物流平台用户通过特定的查询条件进行查询时,如提单号、箱号等,国家物流平台将检索后台数据库内容;提供门到门的全流程物流跟踪服务;
4. 国家物流平台的查询结果将以提空箱或者货物装箱等集装箱跟踪信息为起点,后续车辆跟踪、进出门跟踪、查验跟踪、装载跟踪、船舶跟踪等相关信息,从而提供一键式的全流程物流跟踪服务;
建设完成后,国家物流平台用户将不再需要频繁地登陆港口指定的查询网站,或用电话、QQ、邮件等方式一遍又一遍的查询物流跟踪信息,而是借助国家物流平台的公共服务实现业务流程的全程监控。
4 软件改造设计方案

水运管理系统改造的推进,需遵循下游至上游企业的顺序步骤。首先实现第一、二步:国际货代软件通过国家物流平台的标准化改造,能够对接大多数船公司的订舱系统,为船公司带来工作方便,并且船公司在船公司订舱环节中具有强势地位,所以从船公司入手打通一代到船公司的互联环节比较容易实现,便于推广,并且能让一代适应信息化互联应用。货代间订舱环节中,在一代适应信息化互联应用的基础上,一代具有这个环节中的强势地位,并且能够给一代带来工作方便,提高了一代的工作效率,所以从一代入手打通二代到一代的互联环节比较容易实现,便于推广,并且能让二代适应信息化互联应用。
按照上述思路,在货代间订舱环节的上游企业----车队、仓储中,在二级货代适应信息化互联应用的基础上,打通车队到二代、仓储到二代的互联,能够给二代带来工作方便,提高了二代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中的出错率,提高二代面向客户的服务水平,同时能解决二代目前所面临的半无纸化订舱状态。所以从二代入手打通二代到车队、仓储的互联环节具有可行性,并且能使车队、仓储适应信息化互联应用。在国家平台前期工作规划中,已经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所以这次选择仓储系统作为改造对象。
4.1 仓储系统改造方案
仓储类推荐软件数据交换场景需实现货代与仓储之间的业务委托交互场景,主要流程为:当入库时,货代通过国家物流平台发送【入库通知单】,仓库根据业务要求进行入库操作,完成后向货代反馈【入库明细】。当需要出库时,货代通过国家物流平台发送【出库通知单】,仓库而后进行出库操作,并发送【出库明细】给货代进行确认。
5 其他接口的互联工作
5.1 跟踪接口互联接入
物流跟踪数据服务是以打造具有社会化的公共货物跟踪服务体系为出发点,实现对物流产业链中各角色全面、快速、有效的物流跟踪。它基于LOGINK平台与货主企业、物流企业、物流平台、各物流节点(如港口、海关/电子口岸、航运企业等)、定位平台的互联互通,整合物流产业链上的物流状态信息,以可视、可量化、可控为指导原则,为整个物流产业链提供跨企业、跨运输方式的个性化、多维度的物流跟踪服务。
物流跟踪数据服务中心提供供应链跟踪(SCEM,Supply Chain Event Management)和运单跟踪两种服务。
供应链跟踪是指基于物流产业链的跨企业的物流状态跟踪服务,包括国内、出口等不同模式下的物流跟踪,具体服务功能包括物流状态跟踪查询、定位服务、流程异常预警处理、KPI考核等。运单跟踪是指基于单个物流企业的物流状态跟踪服务,具体服务功能包括物流状态跟踪查询、定位服务等。
物流状态跟踪查询:用户可根据实际物流关注重点及货物运输方式等不同,对物流跟踪环节按需求进行配置,通过对物流环节的管理,在流程管理中显示需要的节点信息,实现节点的可视化查询。
定位服务:提供GPS、AIS等定位跟踪服务,并能根据物流产业链环节中的业务状态,结合系统外部数据采集的协同信息,对运行线路上的天气、道路通畅情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流程异常预警处理:对使用供应链跟踪的用户,在物流状态异常情况下实现以邮件、短信等方式进行预警和通知。
KPI考核:对使用供应链跟踪的用户,提供相关的KPI考核指标的设置功能,并提供相应的统计分析服务。
供应链跟踪主要服务对象为货主企业,服务使用方包括物流服务提供商(运输企业、仓储企业)、收货方(企业、个人)以及货代企业等。运单跟踪主要服务对象为物流运输企业, 服务使用方为收货方(企业、个人)。跟踪中心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
货主企业:提供客户订单管理,物流状态跟踪查询,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绩效考核、分析和管理,物流流程优化和信息整合等功能。
物流服务提供商:提供车辆运输状态跟踪查询、仓储状态跟踪查询、运输业务流程优化等功能。
收货方:提供单批货物物流状态跟踪查询功能。
货代企业:提供物流状态查询功能。
详见《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2015)---第三部分:应用与服务规范》。
5.2 信用接口互联接入
信用信息数据服务是为物流各相关企业、各级行政管理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运输企业、从业人员和运输车辆的信用记录查询的应用服务。通过基础交换网络与行业管理部门政务系统、企业管理系统、物流园区管理系统、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等外部信息资源进行互联互通,同时整合平台各应用中心、物流管理软件等已接入平台的内外部系统中的关于运输企业、从业人员和运输车辆的信用记录,建立完整、系统的分类信用信息库,为用户提供信用信息查询服务。
信用信息数据服务中心已经实现信用信息查询、外部信息采集与处理、用户管理、接口管理等功能。信用信息数据服务中心可以查询运输企业、运输车辆和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包括在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运政类信用信息(静态信用信息)和在业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经营类信用信息(动态信用信息)。
(1)企业查询:运政类信息包括基本信用信息、运输经营信息、运输许可 证信息、诚信考核;经营类信息包括事件信息、综合评价、详细评价。
(2)车辆查询:运政类信息包括基本信用信息、企业信息、企业评级、道路运输许可证信息;经营类信息包括事件信息、综合评价、详细评价;
(3)人员查询:运政类信息包括从业资格信息、诚信考核;经营类信息包括事件信息、信用评价。
信用信息数据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包括平台上的各类注册企业(持有平台统一分配的物流交换代码)、各级行业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
信用信息数据服务中心采用分级授权信息管理模式,单位用户分为普通用户和高级用户,个人用户分为匿名用户和注册用户。信用中心可以为各级授权用户提供多种形式和不同内容的信用查询服务。匿名个人用户只能对输入的查询条件进行匹配性验证,即简单信息查询。个人注册用户和单位普通用户在登陆后可以进一步查看行政类详细信用信息,即详细查询。单位高级用户可以查询运输企业、运输车辆和从业人员经营类信用信息。
详见《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2015)---第三部分:应用与服务规范》。
6 项目绩效总结
6.1 解决企业的问题
 为试点企业提供了完善的信息化改进,实现水运业务的无纸化作业;
 解决试点企业跟踪物流信息渠道单一,查询困难的问题;
 通过业务的信息化处理,提升了企业的业务操作效率,解决了人工做操导致的失误问题。公共的信息查询服务,帮助企业更加准确的追踪物流流转状态,在掌握自身业务状态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水平。
 试点企业借助国家物流信息平台,获取准确的物流信息;
 无论是从标准的应用,还是线上互联场景的设计与实现,都实实在在的让企业感受到了国家物流信息平台推行互联互通应用的价值,对国际货代行业和物流行业,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典型示范作用。
6.2 体现互联的价值
(1)对互联企业
互联应用带来物流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项目的实施让货代企业和仓储企业均实现了各自内部的信息化操作,同时还为业务操作的协同应用提供了完善的解决方案,这对物流的上游和下游都是一次重要的管理提升,甚至会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质的飞跃;
统一的标准和高效的通道就是雪中送炭
物流是社会化/网状的形式存在,信息的畅通是实物流通的保障,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交换通道,企业再多的投入也都只是一个一个的信息孤岛,国家物流信息平台的服务极大的便利了企业互联互通目标的实现;
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查询渠道
企业一旦与国家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互联,就会发现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一键跟踪货物的全流程状态信息。为业务的操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对于上游客户的服务也能够更加周到。
(2)对国家物流信息平台
完善及推广应用国家物流信息平台制订的物流相关标准
标准是需要在应用中得到验证,并不断完善发展的。该项目的成功实施,进一步验证了国家物流信息平台标准的科学性和通用性,同时在国际海运物流领域,逐渐形成了新的标准的雏形;
串联国家物流信息平台以互联
项目实现了一批行业标杆企业与国家物流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对平台用户群和数据量带来了新的资源,为国家物流信息平台既有服务功能的推广,及后续增值服务的完善,创造了良好的应用基础;
上下游互联模式创新及示范
通过该项目实施,在货代/物流行业,以及物流公共平台等领域的互联互通起到了重要的创新与示范作用,将会大大提高同行业以及相关产业上的企业与国家物流信息平台互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