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业物流 > 正文

送外卖还是进工厂?年轻人的选择题如何成了社会的大话题

发布时间:2022-03-07 16:22:52 成都商报

新闻背景

2022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表示,当下不少年轻人选择送外卖、送快递,不愿进工厂当产业工人,导致制造业招工困难,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他建议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鼓励支持更多年轻人成为产业工人。

这一建议,的确代表了部分传统制造企业的心声。另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常州老三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李承霞也不约而同地提出,建议打通企业技能人才职称评定通道,提高待遇,吸引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厂”。

代表担忧

工厂说“招15人只剩6人”,制造业缺工难题如何破?

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开幕当天,“制造业招工难、留人难”的话题也被好几位代表委员反复提起。据统计,2020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达2200万左右。近五年来,平均每年有150万劳动力离开制造业。

姜 涛(全国人大代表、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有色金属焊接班班长):

走!前年公司招的15个工人走了大半,现在只有6个人坚守岗位,这样下去,技能传承非断代不可!

我曾经带过一个实习生。小伙子在车间里锻炼一年多,进步很大,但就在企业想跟他签订劳动合同时,他却离厂了,理由是“这里的工作太累、太枯燥了。”后来,我在一家酒店遇到正当酒店门童的他。年轻人的选择我能理解,但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儿。

苏荣欢(全国人大代表、佛山柯维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环保工程师):

困!为了吸引工人返岗,作为制造业大市的佛山,由政府部门包火车、客车甚至包飞机把工人从老家接回来,还给企业和工人发放补贴,却依然面临“招不到人”的困境。

张恒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首席技师):

难!在去年全国政协组织的在江苏、重庆等地的调研中,听到不少企业反映:从普工到高级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招工难”。

陈纯星(全国政协委员、武汉智能电梯有限公司董事长)

老!工资开到五六千元甚至8000元,也招不来一个技工,有的厂里很难看到40岁以下的年轻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如果年轻人都“远离”工厂,制造业靠什么发展?怎样让年轻人愿意进工厂、学技术?这些问题沉甸甸地压在代表委员们的心头。(据工人日报)

网友评论

@豆子:工作时间短些,工资高些,福利待遇好点,管理方面人性化些。这几点做到,哪还有那么多不愿意进厂的人。

@小有名气:这才是专业的建议,但是工资提不起来就难了。

@用户qg72elu:建议很好!值得高度重视!毕竟国家的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产业工人和高科技人才。

@刘壮成:最终得让市场发挥作用,人们都认为哪个工种不受尊重时,受供需矛盾决定,这个工种往往工资就高。

年轻人的选择

是风向标而不是原因

人社部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58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预计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

不少人把问题归咎于新就业模式的冲击。其实,与其认为是网红经济“抢”走了年轻人,倒不如说是新业态给了年轻人更多的出路。无论是做主播,还是送外卖,都不可能躺赚。如果认为灵活就业者一定可以轻轻松松月入过万,困在算法里的外卖小哥绝对不会同意。

宁可风里来雨里去,宁可从早到晚直播带货到嗓子冒烟,也不愿意进工厂上流水线的年轻人,是什么影响了他们的选择?

在关于年轻工人为什么离职的相关报道里,比较有代表性的离职原因是:薪资少、工时长、强度大。

拿小康集团为例,这个生产发动机和汽车的制造业企业,招聘网上给工人开出的月薪是5千到7千。对比一下,同样是重庆,去年网上招聘外卖骑手的工资是200-300元/天。也就是说,底线差不多,但骑手的收入上限却比工人要高出不少,换句话说,骑手可以用延长工作时间来换收入,说明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长方面,工人的弹性空间更少。

再比如,为什么连研究生也愿意当外卖骑手?有些大学生直言不讳,工作目标是管理层。调研显示,45%骑手将“晋升为站长、配送经理”作为自己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有8%骑手期待日后“成长为物流服务商总裁”。应该说,大多数年轻人并不见得怕吃苦。

那么问题来了,当网友们都能说出“月薪2万,不用鼓励”的揶揄时,企业就不懂得加薪留人的道理吗?当然不是。一方面是企业需要有能力为普通工人开出高薪。另一方面则是职业教育市场能不能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近些年一直强调重视职业教育,好的职业学校一直不愁毕业生就业,只要校企的供需之间有足够的匹配度,技术工种可以找到合适的人,毕业生也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在重视职业教育的日本和德国,蓝领工人的收入可以赶上甚至超越白领,工作时间劳动强度等权益能得到保障,加上对收入的稳定预期和有尊严的社会评价,自然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但直到今天,相当一部分人仍然认为职业学校是接收“差生”的地方,学风不好,或学不到真本事,仍然是职校教育被人诟病的问题。

年轻人的选择是风向标,而不是原因,因而“争当产业工人”这个美好图景需要“鼓励支持”,更需要从政策制订到社会观念等系统变革。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马青

工厂更“热血”才能吸引年轻人

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的确是年轻人的自由。当下,“新经济”催生了很多新行业、新岗位,年轻人灵活就业,也体现了市场的活力与社会的包容。制造业用工难,不全是因为年轻人被外卖和快递等行业“抢”走,也与劳动力回流三四线城市、供需市场结构性失衡等因素相关。

但是,国无工不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在驱动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中,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制造业无人可用,不仅动摇了行业发展基础,也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所以,要鼓励年轻人进工厂,是个客观存在、也必须探寻解决之道的问题。

想让年轻人进工厂,先要弄清楚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很多人觉得,因为工厂环境差、待遇低,而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压力变小、不愿意吃苦。但招工火爆的快递、外卖行业,也是公认的辛苦活,“外卖小哥月入过万”只是传说,光谈待遇和环境,未见得比一些正规制造业工厂优越多少。

所以,说年轻人愿意送外卖不愿意进工厂,是嫌钱少,不能吃苦,显然失于片面。从网友评论及媒体调查来看,当下年轻人择业,薪资很重要,但职业体验感更重要。这种体验感,包括了自由度、社会认可度、个性化、发展空间等等,而比起默默无闻在车间劳作的产业工人,“外卖员”走街串巷,深入城市的各个角落,在互联网上更具认知度,是新兴职业的典型代表,更容易带来职业认同感。而且,做这一类的工作,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能,只要勤劳肯干,随时可以上岗,多劳多得,收入透明,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而不是只是成为流水线上的螺丝钉,给人一种“生活不会辜负努力的人”的励志感,这些都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就业心态。

所以,想要鼓励年轻人进工厂,工厂就得扬长避短,一方面提高制造业就业用工的服务保障,改善就业环境,如代表所言,用职称提升荣誉感和责任感,用待遇给予获得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工厂的氛围和形象也要更为年轻化,不要总是板着脸教育年轻人要吃苦,把进厂工作渲染得无比沉闷,要更多地展示制造业飞速发展、智能化、现代化的精气神,以创造的乐趣、奋斗的热血感染年轻人,托举起产业工人的光荣与梦想。

鼓励年轻人进工厂,并不一定要与年轻人送外卖对立起来。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但是,为有志青年培养劳动意识,掌握先进技术,投身制造业技能报国,去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推动制造业吐故纳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应该是整个行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据极目新闻)

年轻人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证明

年轻人选择送外卖,最大的原因是工作的易得性。它不需要特别的技能,只需要健康、能吃苦的身体,你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投入到这个工作,而且马上就能挣得收入。送外卖看起来不那么高大上,却有很好的接纳性。

不管是外卖、电商还是直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收入清晰可见,而且和付出成比例。主播的流量、外卖员的送单量,都可以直接转化为收入。虽然具体到每一笔不多,却有很好的能见度。这实际上创造了一种公平透明的职业观:你的付出,总能有所回报。

张兴海谈到的这几个行业,现在都被称为“灵鹫派”(灵活就业)。这听起来虽然潇洒,但是作为一种职业,它们欠缺稳定性和长期感,各种福利保障更亟待完善,个中甘苦,唯有真正的从业者能够体会。

这才是让人费解也是最根本性的地方:差不多的收入水平下,很多年轻人为何喜欢灵活就业,不愿意进工厂?或许,灵活就业给年轻人的,从来都不是薪水上的竞争力,而是一种自由感,自己可以决定上班时间,可以决定劳动量,似乎也掌握了身体的自主权。

这可能就是这些新职业的魅力所在。制造业更稳定,也能获得技能的成长,从小工到工程师,有一个清晰的进阶路径——但是它缺乏自由,也缺乏惊喜和发现。

送外卖还是进工厂,并非对立的两种选择,况且外卖产业早已成为一种“刚需”。我们不能通过一纸命令,把年轻人从“新经济”赶到工厂去,也不能通过限制外卖、电商产业,来让年轻人爱上制造业,只能去琢磨这种新的职业观到底意味着什么。

或许,应该做出改变的是制造业本身。在提升工资的同时,也要注意这个行业的“精神收入”,如何让年轻人摆脱对流水线的厌烦和恐惧,让他们在工厂有更多成就感、获得感,可能是制造业人力部门要做的功课。

另外,也不要过多责怪年轻人不爱劳动,因为送外卖乃至搞直播,都是相当辛苦的劳动;也不要迷信工资决定一切,开高一点工资就可以让年轻人心甘情愿地坐在流水线。

无论是企业、政府部门还是社会,要尝试去理解年轻人和这种新文化:更多的自由、自主和获得感,才能打动他们。而年轻人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证明。


相关阅读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