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数字化 > 正文

更智能 更高效 更优质——代表委员建言物流快递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0-05-28 15:54:55 中国交通新闻网

在新基建的热潮下加快建设智能物流服务平台;利用新技术更好地解决快递“最后100米”难题;建立冷链物流标准,促进农货上行……今年全国两会,物流快递业仍然受到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

智能物流服务平台不应缺席“新基建”发展蓝图

今年以来,随着“新基建”的提速和推广,“物流新基建”被频频提起。“智能物流服务平台具有鲜明的融合型‘新基建’特征,不应缺席新基建发展蓝图。”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今年带来的一个建议就是把智能物流服务平台列为“新基建”的重点领域。

2019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总额近300万亿元,其中公路货运量占了77.9%。徐冠巨认为,公路物流两端连接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和中小微物流企业,需要一个统一有效的智能化对接平台。同时,公路、铁路、航空、海港四大运力体系需要增强互联互通和系统连接,物流技术的普及程度也需要增强。

众所周知,“物流新基建”需要在线下对传统物流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在线上打造资源集聚、智能调度、全链协同的智能物流服务平台,服务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高效流通,为工业企业提供协同、高效、低成本的一揽子物流供应链服务,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加快推动智能物流服务平台建设,徐冠巨建议,制定智能物流服务平台的建设标准,引导和规范行业发展,探索政府和企业合力建设的模式,推动智能物流服务平台建设。

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对到家服务的需求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末端配送在迎来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配送压力。为提高末端配送效率,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围绕建立新能源车管控与服务平台提出建议,希望依托新技术、新能源,从物流仓储、配送等多个环节解决通行难、成本高问题。

张近东建议,建立新能源货车管控与服务平台,加大绿色货运配送及新能源车辆的支持力度,打造新能源轻卡货车专用导航平台,从流量、流向、流时、流距、结构5个方面动态调整厢式货车可行性运行路线,实现绿色配送、集约配送、错峰配送,全面提升到家服务效率和质量。

加快推动“最后100米”无人配送常态化运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消费者对城市配送“最后100米”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以更高效、更集约的配送方式满足爆发式增长的到家业务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快递员与顾客的近距离接触,成为社会焦点。

张近东认为,当前已有电商业和物流业龙头企业推进物流无人化进程,在无人仓、无人分拨、无人重卡、无人小车和无人机等方面均有研究和试点运营,最终期望实现全流程无人化配送。不过,受到技术、成本、政策等条件的制约,真正实现物流全流程无人化还有一段距离。

对此,张近东建议,结合“最后100米”公共环境和配送路径,给予无人车配送局部公共道路通行路权,并尽快制定无人车配送保险和车辆检验的政策和法规,加快推动“最后100米”无人配送常态化运营,实现无接触交付验收。通过“快递员配送+机器人进小区送货”的合作模式,打通小区配送“最后100米”,全程实现无接触配送,保障快递员和消费者安全健康以及消费者的到家服务体验。

伴随着快递实名制的普及,一张小小的快递面单上,个人信息“一览无余”,这也让快递面单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个人信息的安全不容忽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邮区中心局邮件接发员柴闪闪提出了加强快递面单个人隐私保护的建议。他认为,不少快递企业至今未使用隐私保护技术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带来了设备的更新及人员再培训,增加企业成本。同时,贴有隐私面单的快递在投递时,快递员也会多一道系统内查看联系人电话的程序,从而影响投递效率。

鉴于此,柴闪闪建议政府部门应在加强快递企业内部信息运营监管的同时,加大力度推进快递企业使用隐私面单技术,从而为每一份附在快递上“奔走”的个人信息套上一件“防护服”。

据统计,近10年来,我国快递业务量连续6年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众多快递企业劳动用工不够规范,且行业流动性大、参保率较低,快递员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基于此,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总工会一级巡视员李素萍呼吁,完善快递行业相关法律政策,加强用工规范管理,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确保快递员的权益得到保障。

李素萍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国内快递企业经营模式分为直营和加盟两种。直营模式企业较少,加盟模式企业较多。企业与合作伙伴和管理者签订劳动合同,与快递员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是很高,快递员社保等权益保障落实不到位。

李素萍认为,保障快递员权益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快递行业相关法律政策,加快快递行业立法工作,规范快递行业的劳动关系,从法律政策上引领快递行业健康发展。其次,加强用工规范管理,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督促快递企业健全用工制度,依法与快递员签订劳动合同,规范工资发放制度和社保缴纳制度。此外,还要优先落实工伤保险,扩大社保参保覆盖面,打通城乡间、地区间的社会保险转接平台。鼓励快递企业积极为快递员购买意外人身伤害保险、重大疾病险等,建立完善的快递员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保障农产品上行

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线上销售农产品的方式成为了农户外销农产品的新选择。在助力农货上行的过程中,物流快递企业下沉广大农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经过长途运输,生鲜产品在运输途中腐损率过高,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和某些农产品的再次输出。如何为农产品保鲜,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热点。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乔晓玲认为,我国冷链物流迎来高速发展期,虽有一定规模,但发展跟不上市场需求。我国冷链设备投入不足,从预冷到“最后一公里”配送,均有较大设备缺失,冷链流通率和运输率远不及发达国家。乔晓玲建议加大冷库、冷藏车等投入,重点解决中西部农产品产区冷库短缺问题,建立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及冷链物流信息系统,推动冷链市场进一步发展。

据统计,超过90%的冷链物流运输尚未配备定位、温度监控等信息化设备,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订单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尚未大范围普及。因此,乔晓玲呼吁增加信息设备的投入,建立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实现冷链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并且健全冷链物流法律法规,建立冷链物流标准体系,规范我国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

此外,我国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还存在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水平低的现象。为此,全国政协委员、禧云国际董事长刘延云建议,在关键物流节点新建、改建现代的中转仓和前置仓。

刘延云以新疆农产品为例,提出要建设关键物流节点、畅通“西货东进”通道。他建议应由政府主导推动,建立新疆各个农产区商家与陕西武功、杨凌,河南郑州等地的物流前置仓、中转仓运营商的需求对接机制;鼓励和引导更多本地商家走向电商平台,扩大线上销售总额,产生规模效应,通过集合订单,进一步提高中转仓与前置仓的使用效率;政府配套资金,引导更多全国性的物流企业,在关键物流节点新建、改建现代的中转仓和前置仓,大幅降低生鲜农产品的损耗;对出疆东进的农产品包裹与普通包裹做好区分,建设专门的农产品物流干线,减少中转环节。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