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12 14:59:29
日前,准时达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准时达能源”)宣布,与日本西部燃气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双方制定了为期3年,年运输量20万吨的运输目标,共同打造LNG(液化天然气)罐式集装箱业务合作模式,通过海陆联运的方式,将日本液源直接连接至国内终端用户。
自1960年第一艘LNG船——“甲烷先锋”号成功跨越大西洋将2000吨LNG(液化天然气)从美国安全运至英国坎威尔岛起,全球LNG贸易与运输已走过近60年。在这60年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于LNG能源的关注,其需求逐步旺盛,我国则处于需求增长的最前沿。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LNG进口量超过5300万吨,占天然气进口总量60%,未来5~10年内,这一规模还将在2018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与使用需求成正比的是,LNG贸易和运输的增长,以及运输模式的创新。但不容忽视的是,作为典型的物流业运输“三高”(高投入,高风险,高门槛)货类,切入LNG运输难度不小,准时达能源如何“对症下药”?
创新运输:点线面液改集
把LNG装进集装箱运输,拢共分几步?
“首先,需要选择恰当的切入时机和优质的合作伙伴。”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准时达能源首席执行官梅族林表示。
从准时达能源成立的背景来看,实现了供应链和能源“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准时达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准时达”)作为其股东之一,在全球泛电子化物流方面深耕多年,运输和服务网络遍布全球,同时,依托领先于行业的智能化信息系统,在物流信息化落地及运作中经验成熟;另一方面,作为准时达能源另一股东的IDG能源,不仅在北美、欧洲等地区能源投资广泛,并且在国内用户终端布局频频。
准时达能源的成立,定位于LNG罐箱中游,即端到端的物流和供应链服务,即承接了上游在北美等地区的液源,同时也链接IDG布局的下游用户,串连液源到终端用户之间的供应链环节。2018年8月,准时达能源团队建立,2019年初,拿到LNG进出口、LNG贸易和仓储、危险品陆运等除航运以外的LNG运输所有资质,得以准入这一领域。
“从业务开展上来说,我们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实体物流和平台物流。” 梅族林介绍,而这也是把LNG装进集装箱运输的关键步骤。
具体而言,在实体物流建设方面,准时达能源将其分为国内和国际网络,代表产品分别是“罐运保”和“海液通”。
“罐运保”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上下游之间建立一个固化的物流运输通道。从布局上看,是以水路为核心,打造“两横一纵”(两横指长江、珠江沿江港口分拨,一纵指沿海港口分拨)物流分拨网络,通过班轮运输将上海港,青岛港,太仓港,连云港等区域枢纽港口打造为集散中心,然后通过集卡实现陆运。梅族林补充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港口燃气接收站达成协议,一站接货,多点提货,从而供应保障。”
在国际网络方面,准时达能源打造了“海液通”服务。作为船舶的升级,“海液通”服务能够直接通过罐箱进口LNG,灵活性及市场的通货能力更高,也更符合日本、印尼这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岛屿的地理国情。同时,“海液通”服务坚持“只做交易,不做价格”的模式,为国内终端用户提供海外低价液源,由供需双方直接进行价格谈判,由准时达能源做指定运输。
而在实体物流之外,依托准时达业内领先的IT技术与成熟的运营模式,准时达能源同时打造了物联和互联的平台物流。
作为标准化运载单元,单一液货集装箱通过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具备标准化和模块化的属性。梅族林认为,准时达能源在罐箱运输中通过传感器采集到的压力、液位以及定位等数据,是其物联平台的数据基础。不仅能直接面对客户的使用需求和过程的安全管控,在平台形成后,传感器数据集采同时能够连接上下游生产、能源使用、配送、采购计划,为其提供决策支持。“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数据的精准匹配,实现空罐和液罐的相互调配,满足生产要求。”
据悉,目前,准时达能源在批量模式中,除与日本西部燃气签订3年60万吨的运输协议之外,还在国内签订了一个为期5年,年运输量30万吨的供应协议。此外,还在日本、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班轮运输模式的测试,通过与马士基等知名班轮公司合作,小批量运输LNG罐箱。其中,加拿大和欧洲已经形成了小批量的稳定运输,目前大约在20FFE/周。
难点之下:保安全保供应
无论是从模式再造上,还是在业务开展中,面对LNG运输的难点,准时达能源以自身优势破局。
对于LNG运输中的难点,梅族林将其总结为两点,一是安全管控,二是稳定运输,即保持供应。这也是所有想要参与LNG运输的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
作为危化品运输的主要货种,LNG对于运输安全要求极高,即便采用“液改集”方式,其安全风险仍然不容忽视。近年来,全球发生的多起集装箱船在航起火、爆炸事故中,危化品货物瞒报、错报以及装载、处置不当是重要原因。
对于准时达能源来说,从硬件选择开始就已经是安全的起点了。
首先是容器的问题,目前,罐箱作为小批量LNG运输中最为顶尖的设备,无论是技术成熟度还是市场应用,均已经得到验证,长达90天以上的保冷,能够适应全球几乎所有远洋航线班期,低温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安全风险的发生。
货物在途风险不仅与承载容器相关,还与信息交互和现场作业管控相关,尤其在航行或者在港操作过程中,货物状况如何是各方关注的问题。准时达能源在LNG罐箱装载的传感器就是为了实现过程管控和可视化运输。
“大部分传感器的数据上传频率约为一个小时一次,我们采用的可视化系统是准时达自己研发的,在密集操作的节点,数据传输可以达到1分钟一次,而在长途运输的过程中,可以恢复为1小时一次。” 梅族林介绍。此举就将最易发生安全风险的环节置于最严密的监控之中,从而实现及时有效处置。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从本质上来说,LNG罐箱运输是一种包装运输,与集装箱一样,在实现运载单元标准化之后,其操作便利度将会大幅提升,并且能够实现“一罐到底”。中间不需要对货物本身,也就是罐装液体进行操作,在吊装等环节,仅对外包装的罐体进行作业。在以往危化品运输作业中,针对货物本身的操作过于频繁也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LNG罐箱运输具有天然的操作安全属性。
而针对稳定运输及保供的难点,准时达能源的LNG罐箱运输模式显得更为游刃有余。
事实证明,罐箱通过班轮实现港到港运输,再通过集卡分拨到终端的模式更为高效,因为从载具特性上来说,罐箱不仅可使实现“一罐到底”,还可以实现储运一体,对于用户仓储及周转效率要求较低。此外,班轮模式下,定时定点供应是常态,船期保障决定用户需求,实现小批量稳定供应。
优势显著:“轻”模式 重用户
事实上,无论是在时间维度下,还是在空间维度下,尽管行业门槛较高,但LNG运输依然不是一个新的市场。无论是通过管道直接运输还是通过大型液散船批量运输,抑或是经过槽车转运,其市场都较为成熟。但是,随着国际油价变动频繁,LNG价格同样产生波动,从终端用户的角度来说,更倾向于小批量、高频次的现货交易。对于准时达能源来说,此时切入市场,并非贸然之举,而是结合自身优势,紧抓用户需求有备而来。
“相对于LNG领域的大宗运输来说,我们的整体运营规模约在60亿~70亿元之间,在能源行业,算是较‘轻’的运营模式。目前市场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大批量的物流模式错配小批量的用户需求,因此,我们本身的定位在于做大宗运输的有效补充,这也是准时达能源的优势体现。”梅族林表示。
而对于其他物流或供应链企业来说,准时达能源通过团队建设、新技术应用等方式以较“轻”的模式切入重资产行业,值得借鉴。
首先,在团队建设方面,梅族林认为最重要的并不只是行业经验,能否通过团队建设实现网络运营的能力,更为重要。从产地到终端,从水运到陆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团队来处理,尤其在标准化流程实现和重塑的过程中,都要懂行业的人。
其次,在网络布局方面,需要对关键资产和稀缺资源进行把控,如堆场、仓储、资质等,在准时达能源的业务进行中,上述稀缺资源在原有平台的加持下,辅之以自研技术等,一旦形成规模,就能很容易形成“护城河”。
此外,准时达能源的定位精准,也成为其区别于其他运输服务商的重要特征。其对标的是物流业务,非能源业务,因此与当下贸易商或分销商角色更为浓厚的企业形成互补,而非竞争。
梅族林总结道:“总的来说,准时达能源模式的精髓还是在‘只做交易,不做价格’上,所以我们的实施路径也是先收集小批量的需求,通过准时达的网络和节点整合成大批量物流,最终实现从流量到批量。”
更为重要的是,背靠准时达与IDG能源两大股东分别在供应链管理和能源领域的深厚资源,使得准时达能源在品牌、行业理解与认知、供应采购体系、IT系统、资金等方面远超同行,在快人一步的同时形成壁垒。
对于未来,基于标准化运输的准时达能源将复制当前的成功模式。
“准时达能源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在国内做到200万~300万吨的规模,在海外我们会复制日本模式,做2~3个转运点。最终做到10000个罐箱的保有规模。而我们近期的目标是跟随国内企业的脚步,切入东南亚市场,实现模式复制。”梅族林告诉本刊记者。
总体而言,通过业务的独特性和技术的创新性,准时达能源做到了无缝对接液源与终端用户,而一个被其“轻模式”开启的LNG运输新时代,正缓缓到来。
相关阅读
每日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