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9-15 08:50:47 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
今年是中国农产品冷链峰会召开的第五年,经过五年时间的积累,我们看到农产品冷链流通开始步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去年8月,商务部办公厅、国家标准委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按照“以点带链,由易到难”的总体思路,重点围绕肉类、水产、果蔬等生鲜农产品,培育一批设施先进、标准严格、操作规范、运营稳定的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企业和示范城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完善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体系,探索建立农产品冷链流通监管机制,营造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模式。今年8月,商务部办公厅、国家标准委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城市及企业评估工作的通知》,重点评估31个试点城市和285家试点企业在推动冷链物流发展、建立健全冷链流通标准体系、推动标准化冷链设施设备应用、强化标准化冷链操作管理和创新冷链流通监管体系等方面的情况。
2017年,伴随着“十三五”规划目标的持续深入、《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等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将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16年我国蔬菜产量为7.74亿吨,同比增长0.6%;2016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8364万吨,同比下降1.1%。其中,猪肉产量5299万吨,下降3.4%;牛肉产量717万吨,增长2.4%;羊肉产量459万吨,增长4.2%;禽肉产量1888万吨,增长3.4%。2016年我国水果产量约为2.76亿吨,同比增长1.8%。2016年水产品产量6700万吨,与2015年持平。每年,约有4亿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其中,果蔬、肉类及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10%、25%和35%。
(二)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2016年全国冷链物流市场需求达到2200亿元,同比增长22.3%。2016年全国冷库新增305万吨,总量达到4015万吨(折合10037万立方米),同比增长8.2%。冷库市场结构趋于合理,冷库扎堆建设情况有所改善。产地冷库建设增多,冷藏库、保鲜库、气调库体量有所增加。2016年全国冷藏车保有量新增约22000台,总数达到115000台,比2015年同比增长23.6%。
(三)第三方冷链物流快速发展
随着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大,企业竞争的加剧,资本的大量投入,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冷链行业的整合。冷链行业竞争目前还处在小组赛,全国性、综合性农产品冷链龙头企业尚未出现。企业想迅速脱颖而出,加速整合势在必行。鲜易供应链、华蒙通、海升集团、新希望、联想、安鲜达等企业已经分别从肉类、果蔬、乳制品、水果、电商等不同角度开始全产业链条的整合。
(四)农产品冷链网络不断完善
健全的网络是物流企业降本增效、升级转型的基础前提。只具备单点或区域服务能力的企业,越来越无法满足客户扩张的需求,价值越来越小。顺丰冷运、京东物流、九曳供应链、安鲜达物流等具备专业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能力的企业,正不断地在全国范围进行网络化布局,9月5日,易果生鲜宣布旗下安鲜达与“国家物流队”EMS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生鲜消费地仓、产地仓配送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五)食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
食品跨境电商的爆发,是冷链国际化发展的主因。有能力的冷链企业逐步在“走出去”,先是空运冷链、航运冷链、铁路冷链,然后是公路冷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将是冷链相关企业未来布局的重点,黑龙江到俄罗斯、重庆到欧洲、南向通道(兰州、重庆、贵阳、广西北部湾出海到东南亚和新加坡)等地的果蔬、肉制品、水产品冷链专列已先后开通,今后将进一步扩大线路。
(六)集约化冷链物流园区开始涌现
目前全国各地像餐饮中央厨房园区、农产品物流园、水产品物流园等一大批具有冷链属性的综合园区正在建设或已经投入运营。这种通过集约化的方式,在一定区域或范围内,把个别的、零碎的、分散而同质的冷链客户和资源集中形成规模,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是冷链企业未来追求和发展的方向。
今年峰会的主题是“协同推进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是农产品冷链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种植、采摘、分级、预冷、包装、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均植入标准化作业流程,才能最大程度上解决目前农产品面临的品牌、渠道、价值、损耗等问题。而单一环节的标准化,不足以改变目前的状况,只有各个环节能够有机的联动,协同推进,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推动我国农产品冷链流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程度低。小而散的个体农户往往难以成为标准化活动的对象,只有发展到一定规模团体组织时,才有实施标准化活动动力和基础。而且,我国目前的生鲜农产品流通仍是以批发市场为主。这种模式的物流环节多,每个环节的转换都伴随着物流组织的转换、运输工具的转换、包装的转换、产品装卸存储的转换等,推动标准化作业进程艰难。
第二,农产品成本高、损耗大。目前农产品绝大部分由产地以原始产品卖出,损耗高达30%。很多农产品在六成熟就被采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得不到保证。
第三,产后的分级、预冷、包装和保鲜等技术落后。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采摘或捕获基本上未经低温包装贮藏,而发达国家已充分认识到产后低温贮藏的重要性,如意大利、荷兰农产品保鲜化率为60%,日本大于70%,美国农业的总投入的30%用于采前,而我国对农产品产后预冷、加工等环节的投入显然不够。
第四,缺乏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断链现象严重。无论是哪种形态下的冷链物流,其在原料采购控制、质量控制、人员管理方面有着共性的要求,但事实上,多数的冷链物流主体并未关注和采用标准化的工作流程,造成各种冷链物流主体的管理水平,硬件水平差距悬殊,交接环节断链。
第五,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匮乏。目前,和冷链物流有关标准近200项,而相关的农产品运输、储运等标准也近300多项。涉及发布单位有国标委、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供销总社等多个单位,内容存在着过时、重复性、操作要求和温湿度要求不统一和执行困难等问题。2016年,商务部会同国标委对目前已经完成的相关行业标准进行集中讨论,我们中物联冷链委也参与了此次工作,对于过时的标准能废止的废止,该修订的修订,对于重复性的标准合并,对于要求不一致的标准,要抓紧调研,确保各个标准之前的衔接性和可操作性。
提升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工作任重道远,为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程度。该措施是实施冷链物流标准化的基础。应积极推动鲜活农产品经销商实现公司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冷链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产业集中度。
第二,加大产地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农产品产后的分级、预冷、包装和保鲜等技术。这些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也是实施冷链标准化的重要技术支撑。针对目前生鲜农产品冷链关键问题,建议流通主体特别是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用真空预冷技术和低温预冷技术,使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地到中间的储藏、运输及消费者,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保证产品处于持续温控状态。目前,产后农产品保鲜技术正向着综合化、标准化、自动化、配套化的方向发展趋势。
第三,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和冷链监控管理系统。该措施是实施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的先进手段。生鲜农产品物流中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生鲜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物流过程包括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应有存储电子数据交换及库房管理系统,建立条形码技术追踪系统,使农产品冷链流通更透明,更高效。
第四,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这是实施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的保障。目前,国内对农产品有关的复合型物流人才的培养几乎是空白,加快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物联冷链委为推动高等院校冷链人才培训,正积极与开设物流类专业的各大院校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冷链教程及课程。
第五,健全的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这是实施冷链物流标准化活动的依据。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卫生标准和市场检验检测体系尚未完善,进入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偏低。因此,标准化建设对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强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备注】此文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在2017(第五届)中国农产品冷链峰会上的讲话内容整理。如需转载,请与中物联冷链委联络征求转载许可。
相关阅读
每日 推荐
- 何黎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职业道德规范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行业自律公约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24年社会物流总额将超360万亿元
- 关于召开“2024第五届新能源物流车生态大会”的通知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一项物流国家标准项目计划
- 蔡进:发展新质生产力 激活行业新动能 谱写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七届一次理事会在合肥召开
- 中国重要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周报 (241209--241213)
- 2024第十八届冷链产业年会暨第二届南亚东南亚冷链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昆明举行
- 贺登才: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推进公路货运高质量发展